天行健,地势坤,交相泰
——中国颜值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与应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我们的任务是正确认识、积极适应和主动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概括起来有一降一升两个特征,降的是速度,从高速发展调到中高速发展;升的是水平,从中低端发力提到中高端发力。新常态其实是形势使然,因为多少年来一直推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开始跑不动了,中国经济出现了庞大的宏观规模与脆弱的微观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出现了供给侧响应不了需求侧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推动供给侧改革是绝对必要的,“三去”(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一降”(降成本)“一补”(短板)势在必行。
但是,大家通常谈的、关注的多是宏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这种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贯彻到微观层面。什么是微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呢?就是有效的产品创新加上有效的品牌营销。只有当企业的供给是有效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响应有效的需求,或者把潜在的需求激发为有效的需求,即所谓的“创造需求”。所以,中国经济的努力方向应该从注重产业政策的调整转变为注重企业能力的提升。不过,在既有历史包袱又有现实压力的处境中,如何处理好短期幸福(Gains)和长期痛苦(Pains)、短期痛苦和长期幸福的关系,是对执政者和经营者的仁义、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这本书里,我重点探讨中国颜值经济的新常态,将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颜值和颜值经济;二、颜值经济需求侧变化;三、中国颜值经济供给侧变革;四、中国颜值经济供需间变奏;五、中国颜值经济高端品牌建设;六、中国颜值经济供给侧新平台建设。
一、颜值和颜值经济
化妆品产业的本质是“颜值”和“颜值经济”。“颜值”是一个网络词汇,其中“颜”是“容貌”的意思,“值”是数值的意思(百度百科上说:颜值表示人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如同其他数值一样,“颜值”也有衡量标准,可以被测量和比较,所以,有“颜值高”“颜值爆表”“颜值暴跌”的说法,后来“值”的数值意义淡化)。虽然颜值是一个新词,但是古今中外关于颜值的说法和故事屡见不鲜,在中国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掌故,在西方有因美女海伦而发生的特洛伊之战这样不朽的史诗。颜值高的美人往往是国家兴衰的导火索,古人甚至用“倾国倾城”来形容颜值的“杀伤力”。
据研究,颜值体系最早发轫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它通过为物种的异性繁殖提供最丰富、最节约、最精确的基因优选工具,掀起了物种进化的爆发和革命。伴随着人类进入市场经济社会,颜值体系在引爆西方性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主义的全面崛起。颜值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市场之锚,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社交货币”的作用。国外《认知科学趋势》杂志的研究结论是:“即使面无表情,人们对他人进行评估时还是看脸!”“现在颜控流行,根本上是人们把相貌商业化的结果,相貌被当成商品或者一个消费符号。”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权力属于颜值更高的领导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还是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要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点,和其成就一样重要的是身高、肌肉、语音语调等特征。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卡尔·斯库兹(John Karl Scholz)和卡米尔·斯辛斯基(Kamil Sicinski)在其研究论文《颜值和终生收入》中认为:高颜值者的人力资本形成(Human Capital Formation)要比低颜值者更高端、更迅速、更广泛。
专注于从颜值角度进行研究的美国著名劳动力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Daniel Hamermesh)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其著名的论文——《颜值与劳动力市场》中提出了颜值和终生劳动力总收入呈较强的正相关性的观点。他发现,剔除其他变量干扰,长得丑的男员工的平均收入会显著低于长得好的男员工的平均收入。这个差额可以看作是市场征收的丑陋罚金(Ugliness Penalty)。丑陋罚金的具体数据是:劳动力中占比9%的颜值最低的男员工的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同样的道理,剔除其他变量干扰,颜值较高男员工的平均收入会显著高于颜值较差的男员工的平均收入。这个差额是市场给予的颜值奖金(Beauty Premium)。劳动力中占比32%的颜值较高的男员工的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而对于女员工来说,丑陋罚金使其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颜值奖金则使其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男女员工合计来考虑,丑陋罚金使其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9%,颜值奖金使其时薪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
颜值在社会心理中的重大分量,推动了化妆品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一个规模巨大、增速可观、基业长青的颜值经济(加上器具和医疗美容、时装、照相机、自拍杆、美图软件、社交媒介等元素,又构成了一个“大颜值经济”)的形成。如今,全球化妆品产业的规模差不多有四千多亿美元,而中国化妆品也是一个价值三千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并且多年来一直以远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就算未来增速减缓也绝不会进入衰退期,是真正的朝阳产业,符合迈向大健康、大消费的经济走势和社会趋势。
然而,颜值经济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因为其中多数产品的消费者都是女性,而女性的需求不仅多样,而且多变、难以捉摸。很多化妆品企业推出了很多产品,也做了大量广告,但是消费者却并不买单。这使得企业经营者很纳闷,也很郁闷。其实,原因不在消费者那一端。你去问消费者,她们会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化妆品的消费者往往以“花心”为荣。以前歌里老唱“花花公子,情人多多多”,其实,在化妆品领域,歌词也可以改成“花花女子,情人多多多”。如今的市场上可供女人选择的化妆品品牌和产品简直多如过江之鲫,艳如二月之花。在电商特别是跨境电商的时代,出境游就像国内游一样便利,这使人们的化妆品的选择又成倍地增加了。
任何想在颜值经济中有所作为的企业,都必须关注需求侧的主要特征和诸多变化。
二、颜值经济需求侧变化
中国的颜值经济已率先进入了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模糊化和任性化的特征,他们对体验的要求空前提高,希望售前售中售后都满意(要求像电影或老师讲课那样,全程无尿点),希望各个维度都满足(功能、情感和自我表现三方面都给力)。化妆品的消费者对化妆品企业像妻子对丈夫一样严格、严厉,正如周月亮教授在《大儒王阳明》中所说的——“他(王阳明)想要王道的心掌控霸道的力,与家庭妇女对丈夫的要求是一样一样的:既要有本事,又要品行、脾气都很好……”
在中国,化妆品的渠道基本上分以下四种:上流渠道(upscale channel),主要是时尚地标、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后者分高中低三档);主流渠道(mainstream channel),主要是卖场和超市,简称商超;分流渠道(diffusive channel),就是那些主要分布于三四线城市的化妆品专营店;电流渠道(disruptive channel),即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如何应对中国的渠道霸权,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真正大的挑战来自媒介方面,媒介可以说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用“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翻江倒海”“疾风骤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天旋地转”等字眼来形容绝不过分。这个时代,电视、电台、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媒介进入了黄昏状态,急需变革,如果变革有成效,或许还有一线回光。乘数字化、互联网化、社交化、移动化之风而大量涌现的新媒介,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表现出舆论和技术双重威权。
在中国的颜值经济中,竞争者夺权夺到了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地步。中国化妆品市场基本上呈现三大阵营的格局:欧美企业、日韩企业和本土企业,再细分一下,可分为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展望未来,美国和日本(后者尤甚)的竞争力在减弱,欧洲和韩国(后者尤猛)的竞争力在提升。尤其可喜的是,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针对性和敏捷性方面)在全面提升。
技术的变化和进步也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颜值经济的面貌和走向。“互联网+”(深度互联网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物互联、超级生态)和人工智能等跨行业的技术力量和趋势都是值得关注和引导的重点。化妆品行业本身将随着医学美容的进步、美容器具(美颜器)的普及和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的突破而“旧貌换新颜”。
总的说来,中国颜值经济可以用一个“权”字来解读,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消费主权、渠道霸权、媒介威权、竞争夺权和技术赋权。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颜值经济的供给侧及其变革需求。
三、中国颜值经济供给侧变革
微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磨炼工匠精神的修行,是企业和品牌的亲密力、传播力、支撑力、现场力、布局力、魅惑力、想象力、洞察力、学习力和诚信力的修行。如果将企业和品牌比作冰河,其中亲密力和传播力构成形象力,相当于冰河的积雪层,是竞争力中可见的部分;支撑力、现场力、布局力和魅惑力构成行动力,相当于冰河的冰冻层,是竞争力中不太可见的部分;想象力、洞察力、学习力和诚信力构成思想力,相当于冰河的河水层,是竞争力中最不可见的部分,是企业和品牌的源头活水。
在企业和品牌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六年前,我与人合译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史教授杰弗瑞·琼斯先生撰写的关于全球化妆品行业近两百年发展历史的专著——《美丽战争》,其英文名称为“Beauty Imagined”,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想象出来的美”或者“美丽是想象出来的”。化妆品业务兴于想象、立于想象、成于想象,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二十一年前,我就从西奥多·莱维特的《营销想象力》一书感受到了想象力的重要:“如果不能发挥营销想象力,不能发挥热情的神奇力量,现代营销科学和深度分析都只会是百无一用……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在不停地发明新产品、寻找提供这些新产品的新方法,以此绕过那些根深蒂固的旧事物,远远地跑到了前面——那就是拜他们的想象力所赐。所以,即使是那些根基深厚的企业,也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知道,正是他们的想象力,还有他们的前辈们的事业心,把他们带到了现在这个位置。”这对于今天的供给侧改革依然振聋发聩、切中肯綮。
化妆品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全面的自我提升,分三个维度:一是科学和技术,赋予企业强大的动力;二是美学和艺术,赋予企业博大的内涵;三是伦理学和心术,赋予企业正确的方向。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第一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差距更大的是后两个方面。如果今后三十年中国企业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真正的进步的话,那么,在面对中国乃至全球需求侧挑战而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就不会成功。
考察了中国颜值经济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之后,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中国颜值经济供需间变奏
营销大师科特勒说:“市场变化快于营销变革(Market changes faster than marketing)。”套用到颜值经济(任何经济)上,可以这样说:“需求变化快于供给变革(Demand changes faster than supply)。”因此,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就是让供给变革尽量跟上需求变化,使得供需二者之间如琴瑟般和谐。所以,化妆品企业就必须让自己打造的品牌与消费者使用的品类协同起来,让自己推广的品牌与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协同起来,让开发与推广协同起来,让前台与后台协同起来,让人才与业务协同起来,否则就跟不上需求变化的节奏。美国大通银行的口号说得好:“关系处得好,万事难不倒(The right relationship is everything)。”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必须做到售前相知(Awareness),售中相悦(Attractiveness),售后相惜(Affinity),三者缺一不可。
其实,关于需求的承载和包容、供给的强化和提升以及供需之间的平衡和匹配,古老的中华智慧早就有过精妙的论述。比如,《易经》的坤卦已经隐含了“需求是由供给创造的”这样的现代经济学思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出市场和需求的阔大,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卦精神用来作为对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是再恰当、简切不过了。市场和经济中的供需双方,如果匹配度高、平衡性好、关系和谐的话,就好像“天地交,泰”;如果二者不匹配、不平衡、不调和的话,就好像“天地不交,否”。
五、中国颜值经济高端品牌建设
中国颜值经济此番供给侧改革和提升的痛点、难点以及创新解决模式基本如上所述。与此相关,我还想单独就中国本土化妆品的高端品牌打造问题谈几点想法。我眼中的高端化妆品,其特质包括高品质、高价格、高稀缺性和独特性,有美感、有情感价值、有传奇、有故事。前一阵子有记者问我如何看待国内的高端化妆品市场,这一市场存在哪些产能问题?我回答:“国内高端化妆品市场基本上是外国品牌的跑马场,本土品牌基本上集体缺席、长期失声。产能问题如果有的话,也是外国企业和外国品牌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他们自己的事,不关中国企业什么事。”该记者又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我说:“高端市场本土品牌缺位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方面讲,中国的消费文化还不成熟,消费者盲目的崇洋媚外心态在这个领域还很严重。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还不足以支撑企业及其品牌的高端定位,虽然这一劣势正在改善,但是依然比较缓慢,需要理念认识的变化和大的系统工程的推出,而这将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从主观方面讲,本土企业不是产能出了问题,而是‘志能(志向的能量)’和‘智能(智力或智慧的能量)’不足,他们不敢高端化、不敢尝试、不敢投入,害怕失败、害怕被嘲笑、害怕得不偿失。本土品牌过于单一地依靠分销和广告来启动和维持市场,而不重视拥有对于高端市场来说至关重要的产品力,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难以跻身高端领域。”
高端市场的机会只偏爱有准备、有企业家精神、有高远志向的本土企业。他们必须不信邪、不盲目崇洋又具有开放思维,敢于实验和尝试,善于洞察消费者的隐秘需求(能够识破“白色谎言”),善于打造产品力,才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产品。他们可以从营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入手,努力免除浮躁习气,充分相信并依靠洞察、技术和设计的力量,不断提高美学素养,而不是沉湎于低俗的忽悠和功利的投机。高端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家有鹰一般锐利的眼光,有艺术家一般的技艺和魅力,有科学家式的探索精神,还要有愚公移山一样的信念和意志力。从现状来看,本土品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普遍比较欠缺全球视野、人文底蕴、美学素养和道德涵养,缺乏与市场需求相应的洞察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和激发能力,概括地讲就是缺乏原创能力,因而暂不具备创建高端品牌的充分条件。
当然,本土企业如果能够与资本力量建立良性的关系,开展有效的合作,则不失为一条切入高端市场的新路径、好路径。如今中国商业已进入资本推动的时代,需要资本来推动中国品牌的升级。资本需要理解中国品牌依托本土企业的升级是“青山遮不住”的历史性趋势和方向,而产业和企业也需要学会与资本联手,共同整合全球资源。具体说来,在高端领域,本土企业可以引进有国际资源和全球能力的资本机构,双方一起出去投资并引进一些有潜力的国外高端品牌,依托自身的专业团队和运作经验,利用中国市场的动力来推动、激活并放大上述国际高端品牌资源。与此同时,借用这一新的业务平台和经验来培育自己的高端品牌,先在中国本土市场上逐步做大做强,然后努力谋划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基本做法是:第一步本土企业嫁接资本力量,第二步国外高端品牌嫁接中国动力,第三步中国本土品牌高端化,第四步中国品牌国际化。这一模式不妨称为“三方四步法”,或者“联资(本)联洋(品牌)法”。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本土企业在高端市场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最合理逻辑,率先成功采用这一战略和模式的企业将成为颠覆国内外化妆品市场的“行业新物种”,在全球美丽产业和颜值经济中掀起“中国风”,初圆中国梦。这样的新物种一定能够占尽先机,占据高地,从而让国内外的同行们刮目相看。
六、中国颜值经济供给侧新平台建设
今天的中国化妆品市场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外资企业已进入动能不足、增长乏力的阶段;行业中规模化民营企业处于蓬勃兴起的态势,但是“高端化+国际化”面临障碍;初创企业虽然受惠于新类别的增长,但是由于人才和系统能力瓶颈而面临内生式增长的瓶颈。不过,规模化民营企业、初创公司和境外国际品牌的增长瓶颈或许可以通过彼此取长补短得到突破。其次,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创新和营销人才匮乏。营销想象力、产品和内容研发力薄弱是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今,传统的雇员模式已经难以吸引顶级人才专心致志地为一家企业服务,基于资本杠杆的回报也许能够让这些人才汇聚起来,集中到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上,从而惠及更多的本土企业,包括初创企业和规模化企业。再次,由于医学美容技术和美容器具的发展,现有的化妆品企业可能面临行业新物种及其新产品的竞争乃至颠覆。另外,国际上有很多尚未进入中国的优异品牌、产品和技术资源需要跨境项目来引入,但是这一工程需要在国内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运作平台、经营团队和营销体系来承接。目前行业中许多跨境项目往往高估海外品牌的自然优势,而低估了跨境整合的难度和复杂性。最后,传统的资本介入无法解决以上的核心问题,其原有的价值增值服务无法影响这些企业根本性的决胜环节,传统的资本运作对这类企业的吸引力已经降低,并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上述问题的存在呼唤一个新的产业促进平台,它应该具有三重功能:孵化器(Incubator)、加速器(Accelerator)和提升器(Elevator),三者合起来凝成“孵加提(Incub-Acc-Elevator)”。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孵化提升初创和新兴的化妆品企业,同时也能够成为规模化企业实现外延式增长、获取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并且帮助该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提升自身行业价值和投资管理能力,成为其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样的平台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和放大效应提供专业创新的孵化提升服务,帮助生存在颜值经济时代的行业新物种和大品牌快速脱颖而出,助力好企业、好资本、好资源紧密联接、充分整合、相互提升,共同满足中国广大消费者的美丽需求和颜值追求,共同推动由颜值经济激发的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有人曾经问我如何看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我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混战的时代,这种混战会让一大批企业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被淘汰出局,同时让自身能力体系健全的企业脱颖而出,进入下一个时代——管理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拥有丰厚人文精神的企业会逐渐占据上风,推动整个产业再次进步,最终迈入第三个时代——人文时代。不论是德鲁克所追寻的“失落的管理艺术”,还是科特勒所憧憬的营销3.0,其宗旨都是让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理想光辉照进商业现实。我想,这应该是值得颜值经济供需双方都优先追求和率先抵达的境界。
身处颜值经济滚滚洪流中、肩负供给侧改革重任的中国化妆品企业,你们准备好了走出混战时代,逐步走向管理时代,将来迎接人文时代了吗?
阶阶层流动与颜值投入是否“正相关”
前一段时间,在关于热播剧《欢乐颂》的讨论中,颜值和社会阶层固化是最受关注的两个话题。但如果跳出这部电视剧本身,你是否意识到,其实,在颜值和社会阶层及阶层流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呢?
比如,平时在媒体上,“最帅快递小哥”“最帅交警”“最帅地铁司机”不断吸引我们的眼球,却看不到“最帅富二代”“最帅律师”“最帅明星”的新闻。只有穷人的美貌才能成为新闻,因为我们已经默认了这样的逻辑:穷和丑陋是等价的。富人的美貌是“理所当然的”,而穷人的美貌则是“一种意外”。华东师范大学文化研究硕士沈河西敏锐地指出,表征身体的“高”和“帅”已经和表征阶级的“富”牢牢绑定在一起,我们的颜值就是这样被阶层化的。
这只是颜值被阶层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出身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的成员,如果拥有很高的颜值,或者通过某种投入来提升自己的颜值,那么,与同一阶层中的其他成员相比,他/她也更有机会迈入更高的社会阶层中。
比如,这几年国内的整容产业越来越繁荣,有研究者分析,有不少人是“把整容当成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陈绍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把整容当成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这与近些年的阶层固化、底层向上流通的渠道过窄有关。“改变命运这么难,你让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我改变一下自己的外貌,说不定哪个土豪会看上我呢?”
如上图,据磐缔资本于发布的首个《颜值指数与社会阶层流动全球性比较研究》报告,尽管个体的颜值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力还赶不上受教育程度、父辈职业等因素,但已经超过了居住地等因素。换言之,高颜值可以弱化你出身于农村、中小城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在韩国首都首尔,则有超过80%的女性做过整容手术。然而,这些女性真的都是因为喜欢才去整容的吗?据磐缔资本策略总监苑鲁宁在一次论坛上披露,在一项有二万多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研究中,只有7%的韩国人对整容持肯定态度,大部分人都不支持。既然有这么多人不支持,为什么还要整容?“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个更好的另一半,为了活得更幸福。”
在韩国,化妆品、整容等与颜值相关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达到了6%。复旦大学金立印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在韩国这个等级森严的国家,改变出身难,但改变自己的外表相对容易。韩国的女生特别重视拍毕业照,甚至为此而特意花很多钱去整容、打扮。我后来才知道,很多大企业的老板娘闲着没事,喜欢去搜毕业照的影集,挑选未来的儿媳妇。对很多女生来说,如果能被选中,嫁入豪门,命运就改变了。
那么,在不同的国家,颜值投入度与社会阶层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下是磐缔资本发布的《颜值指数与社会阶层流动全球性比较研究》中的数据。
这张图的横坐标代表的是“社会流动性”,纵坐标代表的是“颜值投入度”。越往右边,说明这个国家的社会流动性越强,如北欧国家;越往左边,说明这个国家的社会阶层流动越难,相对比较固化,如左下角的印度(种姓制度)。越往上,说明这个国家颜值投入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往下,则说明这个国家对颜值的投入比较低。
就各国颜值投入度方面,可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各国队服设计中窥见一斑。
此次奥运会中,国家队服设计出色的有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都是在颜值投入度上比较高的,位于图中的上半部分。
所以,往小了看,颜值水平可反映出一个人内在,比如他的生活习惯、他的自我约束力、他的审美等;往大了看,颜值水平可反映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美育普及水平、颜值投入度等,更展现了其民族风貌和国家形象。故而,当下很多人戏谑如今的时代是“看脸的时代”,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颜值的重要性。
“颜值投入度和社会流动性的全球比较”一图中左上方的国家,社会流动性比较差,但颜值投入比较高,为什么呢?阶层固化,但他们有强烈的通过改变颜值来提升社会阶层的愿望。如上面提到的韩国。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算是比较高的,但也出现了阶层固化的趋势。比如,过去的三十年里面,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一半。因此,中国在这个图中的位置,将向左移动。
不过,鉴于中国人也有强烈的改变自己阶层身份的欲望,提升颜值也被当成一个途径,那么,接下来,中国在这个图表中的位置,很可能朝着左上方移动。
当然,图表变动的背后是社会现实的变化趋势。根据磐缔资本的研究和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对颜值的需求将会贯穿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级,随之,将诞生一些新的品类、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公司,还有新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