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国策出而教育事业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是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一经出台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已有75年的教育老兵,顾明远先生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丁瑞常博士就双减的前世今生,对其师顾明远先生进行了系列专访,形成本书。
本书不仅梳理了双减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关键要义,并且就我国基础教育数十年的减负之路为何会如此艰难坎坷,反对应试教育究竟是在反对什么,为什么必须叫停教育资本化,双减之路如何走下去等众多根本性问题给出了两位90后教育人的思考。
双减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大计方面的政策改革,影响深远和意义重大,对其探讨不能仅限于政策,围绕着政策诞生演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国情来认识这一国策才不失之偏颇。新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也对影响国家百年教育大计的政策变动脉搏了然于心,回顾多年国家教育改革之路上的实践,与自身持续关注和思考凝结的文字相结合,顾先生剖析了教育改革趋势、应试教育中的痼疾,展现了双减前世今生的发展历史,为双减的落地推进悉心建议。双减政策的出台牵引着校外教培行业、家庭学习规划和学校教育格局的变革,社会各界也纷纷展开反思。双减作为复杂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鲜明时代注脚,我们对这一议题的思考必然需要深刻讨论、交流碰撞,北京师范大学丁瑞常老师与顾先生的师生访谈使得我们对双减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了为什么减负并非一个新问题,双减之于反对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双减减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教育减负历史中的资本越位特殊性,双减政策落地如何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和促进教育初衷,双减在教育回归本质过程中能够做出哪些时代贡献……
教育这棵百年大树实际上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群体共同悉心栽培壮大的,无论是教育公平、教育减负、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还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正确看待考试制度、升学压力与学生全面发展,这些牵动着全社会神经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能简单思考和解决的,教育问题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本书旨在直面这种复杂性,针对教育领域诸多引发社会思考和关注的现象,顾明远先生和丁瑞常老师展开了深度谈话与交流,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回望来时走过的艰辛路途。改革精神在一代代人的接力足迹的过程中逐步浮现出来,我们今天反思双减何以出现和如何发展,也就是在深入教育改革这个时代命题,了解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历程和意义。
顾明远先生和丁瑞常老师将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和复杂图景,用平白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本书,您会感受到一个保持对教育事业发展前景观察思考、笔耕不辍的教育家的热忱初心,您更会为其中亲切朴实的谈话而享受到与教育大家对谈的乐趣。
顾明远,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主编《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多部大型教育辞书。著有《顾明远文集(十二卷)》等。
丁瑞常,江西宜春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组织教育政策、全球教育治理、比较教育政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著有《经合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新加坡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等。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老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给学生减负
第二节 七十多年的减负战
第三节 减负的结为什么久久解不开
第二章
为什么反对应试教育
第一节 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
第二节 反对应试教育是在反对什么
第三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与应试教育的末路
第三章
校外教育的越位与教育资本化
第一节 变味的校外教育
第二节 教育行业绝对不能资本化
第四章
双减政策的目的和落实
第一节 双减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
第二节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质
第三节 落实双减的关键在于做好双增
第五章
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第一节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要靠制度建设来实现
第三节 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
第四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