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套装上下册)/《当代中国》丛书
定 价:¥450
中 教 价:¥270.00 (6.00折)
库 存 数: 1
丛 书 名:《当代中国》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领导铁道事业建设,改变了旧中国铁路分布偏、标准低的状况,同时,还对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加强,双线、电气化铁路不断增加,并形成了高铁网络。铁路的机车车辆工业和专用器材工业,随着运输发展的需要,从无到有,由修到造,从生产蒸汽机车,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内燃、电力机车,已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铁路运营水平逐步提高。铁路部门统一铁路规章制度和多种技术标准及规范,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运输指挥系统,不断加强和改善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工作。新中国铁道事业成就大,发展速度快,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展示新中国铁道事业从落后走向辉煌的历史篇章
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风采 记述新中国经济命脉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序言
《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铁路事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走过的道路,以及比较全面地总结铁路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一部带有史书性质的著作。这本书的编纂出版,必将引起国内外人士,特别是铁路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过铁路事业的工作者,我对本书的出版深感欣慰。现应《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编委会的要求,为本书出版写几句话。
铁路是现代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从1876年在中国大陆上敷设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算起,铁路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1949年的73年间,总共修建并留存下来的只有21万多公里铁路。这些铁路标准低,设备简陋,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新中国建立前夕,勉强维持通车的铁路仅1万多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到1985年末,我国新建铁路共计3万多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52万多公里。路网布局和技术装备都有所改善,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铁路分布偏、标准低的状况。同时,还对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加强,双线、电气化铁路不断增加。铁路的机车车辆工业和专用器材工业,随着运输发展的需要,从无到有,由修到造,从生产蒸汽机车,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内燃和电力机车,已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铁路的运营水平逐步提高。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即着手统一铁路的规章制度和多种技术标准及规范,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运输指挥系统,不断加强和改善了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工作。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事业的成就是较大的,发展速度也是快的,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铁路目前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铁路虽号称“先行”,实际上名不副实。既有铁路能力严重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输,仍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新线建设迟缓,不仅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加重了既有铁路的运输负荷,而且使运输能力的后劲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陆国家,资源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大量物资需要长途调运。而铁路则具有能力大、能耗少、成本低、全天候、轻污染的产业特征。客观需求与铁路自身的特征,使铁路历史地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大动脉不畅通,必然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愈演愈烈的严重情况,已引起全国人民和党内外人士的关注。
我认为,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现在就应该充分认识铁路面临的严峻形势,立即采取必要措施,真正逐步把铁路置于先行地位,加强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加速新铁路线的建设步伐,大力提高铁路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到20世纪末有一个历史性的大发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急需。铁路工作必须立足于改革。应改变由国家独资修路的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路。这是加快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设和办好人民铁路是全民的事业。在30多年的铁路发展进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过一些曲折的道路。编纂和出版《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一书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完整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建设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准确地记录下来,以便从中研究探索我国铁路发展的规律,从而对现在和今后的工作起指导和借鉴作用。因此,我希望从事铁路工作的同志,能从本书中受到教益,促使我国铁路事业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也希望关心铁路的各界人士,能通过本书增进对铁路的理解,积极支持并帮助铁路事业的发展。
吕正操
1989年3月
本书编者为《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该编辑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专门组织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大规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工程。主要成果是多卷本《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上册:总序序言绪论第一编 新中国铁道事业的发展历程第一章 人民铁路的创建(1949-1957)第一节 旧铁路的新生一、接管铁路与抢修抢运二、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输三、深入进行民主改革第二节 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一、特殊的抢修抢运二、坚强的后方支援第三节 学习苏联,推广中长路经验一、与苏联合办中国长春铁路公司二、全面推广中长路经验第四节 开展以“满超五”运动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一、运动的兴起及其强大的生命力二、总结经验教训,推进运动深入发展第五节 铁路工程和工业建设全面展开一、新线建设顺利发展二、旧线改造逐步加强三、铁路工业初具规模第二章 铁道事业在曲折中前进(1958-1965)第一节 得不偿失的探索第二节 以调整为中心进行全面整顿一、加强集中统一,整顿规章制度,恢复运行秩序二、坚决缩短基建战线,大力填平补齐三、精减人员,加强职工培训四、大力整修设备,逐步恢复机车车辆的良好状态五、把支援农业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政策第三节 再度出现稳步发展的局面一、集中优势兵力,会战“三线一机”二、树立先进典型,组织比、学、赶、帮、超活动三、提高了经济效益,扩大了再生产能力第三章 十年动乱中的铁道事业(1966-1976)第一节 动乱开始,铁路受灾严重第二节 运输生产缓慢恢复第三节 运输再次受冲击,经过整顿有好转第四节 人祸天灾交集,铁道事业受损第四章 铁道事业的新发展(1977-1985)……第二编 铁路运输第三编 铁路新建和改造下册:第四编 铁路工业第十八章 机车车辆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旧中国的机车车辆工业第二节 机车车辆工业结构的调整一、初步调整工厂布局和隶属关系二、调整产品结构,奠定机车车辆工业基础三、调整“配、修、造”关系,集中力量整修机车车辆四、针对产品更新,相应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五、实行进一步调整第三节 老厂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一、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向专业化生产发展二、从修造关系失调到向产品更新换代迈进三、加强技术改造,增强修造能力四、适应新的形势,普遍进行扩建和改造第四节 新厂建设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新厂二、以老厂为种子建设新厂三、采取适合机车车辆工业特点的专业化形式建设新厂四、新厂的技术改造第五节 步人新时期的机车车辆工业一、持续增加生产,力图满足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二、进一步改造和建设机车车辆工厂三、引进技术,吸收外资四、发展横向联合,扩散机车车辆产品生产第十九章 机车制造第一节 蒸汽机车一、几种主型干线客货运蒸汽机车的试制、生产二、调车蒸汽机车和工矿蒸汽机车三、轻型和窄轨蒸汽机车第二节 内燃机车一、铁路牵引动力改革的决策和领导二、电传动内燃机车的发展情况三、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发展情况第三节 电力机车第二十章 车辆制造……第五编 铁路管理和综合业务结束语附录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