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当代中国>丛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综述编。中国举办经济特区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实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举办经济特区,没有任何现成的公式可以搬用。特区建设与全国的改革开放一样,经历着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的艰苦探索。本编是对这个进程的综合阐述,分为九章。第一章概括地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举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不断总结经验指导特区发展成长,各特区认真探索,努力开拓,步步迈上新水平的实践进程。第二章至第八章,就经济特区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包括建设基础设施,创造投资环境,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适应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的需要,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涉外经济法制;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带动其他行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从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分别作了专门介绍。每个专章就一个方面叙述它的起始面貌、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就,也介绍了若干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并对实践作了些反思和考察。特区是全国的特区,特区的一切工作成果,都要落到为全国服务上。在本编的第九章中,对全国支援特区、特区服务全国的基本情况作了综述和阐列;同时,还初步展望了90年代特区发展的前景。
下编是分述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在其发展中具有共性。但是,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原有基础、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以及起步建设的时间有所不同,因而开拓的路数、工作的进度、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经验,以及尚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都有其特性。在本编中五个特区各列分章,以反映各特区姿彩纷呈的不同风貌。这对于从比较中研究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也不无裨益。
《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当代中国>丛书)》还编列了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情况、有关经济特区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目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作为全书的附录。附录四编录的是过去未对外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特区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已经整整35个春秋。
当此之际,我们决定把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书,陆续付梓,以献给这一伟大事业的创业者和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世界上一切关心我们事业的朋友们。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我们当代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最辉煌的篇章。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各项事业的兴旺,人民的团结,都是空前的。我们并不满足于既有的初步成就,并不想以此矜夸于人,但是我国人民通过30多年的实践,确实重新建立了充分的民族自信。实践本身向全世界宣告,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恢复了和勃发着青春的活力,她完全有能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扎扎实实,以比较高的速度,迎头赶上,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其所以艰苦卓绝,一则是由于我们的基础太差,起点太低;二则是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如何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和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先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不仅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无成例可援。我们固然可以参考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从根本上来说,却只有靠我们自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独立地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以无畏的革命创造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找出一条中国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这样,振兴中华的大业才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践表明,这同样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3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此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劳动,备尝了失误的苦痛和成功的欢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制定和完善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我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通过全体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指日可待的。
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还在发展。我们有责任把我国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经验,介绍给全国各族人民,介绍给世界人民。我国人民必能从中吸取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可贵教益,国外一切关心中国的人也能够由此增进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撰出版这套《当代中国》丛书的主要目的。
《当代中国》丛书,将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写出新中国30多年的建设史,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信史。我们深信,只要把30多年建设的成功和挫折的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一加以科学的总结,那就会使之成为传诸后世的国宝。
当然,任何珍贵的历史经验,都不应变成妨碍人们继续前进的沉重负担。我们不仅不能重复过去的错误,也不能为成功的经验所束缚,而故步自封。历史经验的可贵,在于提供给人们继续前进的力量,在于给人们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以智慧。现在,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和技术革命的历史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的新课题,显然是不可能从既往的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我们的任务在于,正确运用历史经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以便用科学性和革命性紧密结合的革新精神,去迎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
总序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前言
上编 开拓的历程
第一章 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酝酿和筹办
一、决策的过程
二、制订公布有关经济特区的管理条例,划定特区区域
三、举办特区方针政策初步系统化
第二节 开创新业建基础
一、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
二、外引内联,兴办工业生产项目
三、兴办商业、旅游等服务行业,活跃市场
四、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初步改革经济体制
第三节 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框架的树立
第四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第五节 提高水平,迎接90年代新发展
第二章 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路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和成就
一、特区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先行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
第二节 多方筹资,负债开发
一、使用国家银行贷款
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三、吸收利用外资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讲求综合效益
一、认真制定建设规划
二、分期分片开发
三、加强施工管理
四、实行商品化经营
第四节 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
第五节 几点思考
第三章 吸收外商投资不断发展
第一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第二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进程
一、起步阶段
二、初创局面阶段
三、持续增长和逐步提高阶段
……
下编 各具特色的五个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