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序
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谢伏瞻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总结了4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精辟阐释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指导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40年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全面总结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这四个“基于”深刻表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的关键抉择,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体现了我们党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用这十个方面的“始终坚持”高度概括了4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4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的精辟概括
40年来,我们党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同志立足于40年伟大实践,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生动记录和智慧结晶,贯穿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要求,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些重要启示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和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经验,而且善于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展现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理论创新逻辑和重大创新成果: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面对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宣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他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推进改革开放,不仅顺应我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而且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而且使中国更加自信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来自于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力量。
讲话发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动员令。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新时代改革开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举措。新时代改革开放要聚力于过险滩和啃硬骨头,既要面对前进道路上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又要回答改什么、怎么改,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我们必须苦干、实干,干出一番新天地。
讲话阐明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路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总目标,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讲话诠释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把握改革开放的未来趋势、发展方向、客观规律,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既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足音的回荡,又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时代的“接力跑”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上册)
代序 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谢伏瞻(001)
第一篇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谢伏瞻(003)
“八八战略”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谢伏瞻(009)
坚定宪法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谢伏瞻(012)
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于文化的理论 王伟光(019)
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王京清(026)
略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王京清(030)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王京清(03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 李慎明(0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姜 辉(049)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姜 辉(055)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述论 程恩富(0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侯惠勤(075)
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 卜宪群(08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夏春涛(09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原创性发展 金民卿(101)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转型 夏杰长(110)
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丁国旗(1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龚 云(1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
历史维度与理论内涵 侯为民(125)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点理解 吴 波(1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崇高历史使命 郑一明(15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斗争重要论述的研究 陈志刚(16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对唯物史观的创新 谭扬芳(179)
习近平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新与发展 周 淼(189)
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关键点 刘德中(200)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的
历史性贡献 黄承梁(212)
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
正确道路的贡献 孙 懿(226)
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
—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 周竞红(238)
第二篇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李慎明(255)
转向高质量发展“三谈” 蔡 昉(2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姜 辉(268)
新时代要正确看待和坚持两个“没有变” 姜 辉(279)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姜 辉(283)
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尹韵公(289)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法治社会建设新征程 李 林(294)
科学把握“新时代”准确内涵 辛向阳(310)
科学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 金民卿(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逻辑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冯颜利(318)
三个层面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王立胜(332)
探索特色小镇的未来之路 张车伟 王博雅 蔡翼飞(336)
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新使命、新特点和新机制 王春光(342)
有的放矢,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苑 鹏(346)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吕薇洲(350)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进“四个伟大”的思想政治基础 宋月红(355)
在伟大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完成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 余 斌(36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规定与
现实体现的一致性 贺新元(372)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论 戴立兴(38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时代潮流 李 文(400)
第三篇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谢伏瞻(409)
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王伟光(435)
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汝 信(44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姜 辉(448)
马克思的思想和精神永世长存 靳辉明(453)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程恩富(458)
马克思的宝贵精神遗产探要 侯惠勤(463)
伟大思想的磅礴之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侯惠勤(476)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武 力(49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伟大创新性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 文(496)
对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涉及国际共运几个重要论断的诠释 吴恩远(505)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由 尹韵公(511)
现代化经济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的里程碑 王立胜(514)
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龚 云 辛向阳(52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丁国旗(529)
与时俱进,命运相连,理论创新:在新时代开辟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杨艳秋(535)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刘志明(541)
马克思在当代欧美社会的影响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冯颜利(547)
一生不变的马克思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余 斌(55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国际道义优势 谌园庭(561)
马克思的学思精神 王雪冬(564)
(下册)
第四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内涵 蔡 昉 (003)
财税体制改革40年的经验与启示 高培勇 (0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的典范 姜 辉 (016)
以人类新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40年发展的世界意义 张蕴岭 (020)
以科学思想方法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赵剑英 (034)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邓纯东 (039)
坚守底线:中国改革成功的保障 金民卿 (044)
伟大觉醒让我们赶上时代 辛向阳 (048)
牢牢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 龚 云 (051)
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邓纯东 (057)
根深叶茂 史苑繁荣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张海鹏 (063)
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要坚持正确思维 欧阳雪梅 宋月红 (069)
改革开放以来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若干理论创新 程恩富 (072)
波澜壮阔的中国法治40年 李 林 (08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张 翼 (088)
改革开放40年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演变 武 力 张林鹏 (093)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可贵思想启示 金 碚 (111)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 李 文 王尘子 (123)
“新国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40年回顾 黄群慧 (128)
改革开放40年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李 平 (14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郭朝先 (153)
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基本经验 彭海红 (173)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人权发展路 柳华文 (190)
全方位理解开放型世界经济 徐秀军 (216)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冯维江 (21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务管理制度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 胡文龙 (222)
第五篇 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谢伏瞻 (239)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谢伏瞻 (245)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 姜 辉 (251)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李慎明 (257)
努力担当起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使命 唐绪军 (2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杨艳秋 (269)
切实担负起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 姜卫平 蒋岩桦 (27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兴文化” 刘爱玲 (279)
第六篇 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宪法引领与保障 谢伏瞻 (285)
“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王京清 (29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王京清 (298)
开发老龄人口红利大有可为 蔡 昉 (303)
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 蔡 昉 (308)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积极财政政策 高培勇 (315)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减税降费 高培勇 (32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姜 辉 (327)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房 宁 (329)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罗文东 陈 烨 (334)
世界经济提速复苏 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张宇燕 姚枝仲 (349)
为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黄 平 (352)
世界经济发展策略转变:宏观到微观 闫 坤 于树一 (357)
上海合作组织:日益壮大、前景广阔 孙壮志 (363)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黄群慧 (369)
把握战略重点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胡乐明 (379)
质量强国:五大政策着力点 闫 坤 (384)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何德旭 (389)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逢其时 杜志雄 (393)
精心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 魏后凯 (397)
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现路径 党国英 (400)
宪法修改彰显与时俱进品格 莫纪宏 (416)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国经验 郑筱筠 (422)
强化理论思维 辛向阳 (4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及实现路径 金民卿 (4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马克思主义的统领 苑秀丽 (444)
“走出去”的新阶段:文化及发展理念的“走出去” 贺文萍 (452)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龚 云 (458)
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陈志刚 (462)
改善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负担 李雪松 (466)
应对外部冲击需要稳健的劳动力市场 都 阳 (468)
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国企改革发展 剧锦文 (471)
民营经济将迎来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张德勇 (482)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 冀祥德 (486)
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冯颜利 (490)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正当时 季为民 (495)
在网络强国思想战略指引下开创新时代网信工作新局面 朱继东 (501)
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支振锋 (506)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略 宋迎昌 (513)
如何将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翁 鸣 (518)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促进农业
“第二个飞跃”的实现 张建刚 (52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谢伏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工作方法。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科学工作方法,努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的学习,重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得出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最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贯穿这一重要思想的灵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引擎,是保持先进性、增强自我净化和自我革命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方法武器,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而且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发扬光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创造性地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强化战略思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要坚持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这些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审大势、观大局、抓大事的宏大战略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强化战略思维的结果。
坚持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辩证思维抓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坚持“两点论”,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又要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善用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创新促进步,以创新强国家,以创新谋繁荣,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发展。
培养法治思维。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维。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维,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管理者能够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等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充分贯彻和彰显。
筑牢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就是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继承发展和科学运用。底线思维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要严守原则、划清底线,又要积极研判风险、防患未然;既想到“一万”,又想到“万一”,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掌握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7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发展史和40年改革开放史的宏大历史格局中认识和把握,为我们运用历史思维看问题树立了光辉典范。只有运用好历史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才能认清历史趋势,扎实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三)运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勇气和魄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定而灵活地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这些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这些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取得的重大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要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变化,将解决新的主要矛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推动力,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突出治国理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要增强风险意识,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要明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