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一书以科技与金融的互融共赢为核心,分国际篇、国内篇和清华产业篇三大产业篇章进行了系统探讨,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案例。国际、国内两篇均以科技金融政策开宗明义,着重介绍了风险投资、科技银行以及股权众筹、互联网银行等科技金融的创新案例,论述了企业或行业的先行者在科技金融模式上的探索之路。清华产业显然是科技金融共赢关系*合时宜的中国案例,30年的科技金融探索之路,使得清华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很广,既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也可以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参考,亦能成为普通读者用以了解科技金融的趣味性读物。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这种逻辑不仅在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得到了验证,而且未来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技术的更迭越发频繁,科技与金融走上良好的互动共赢之路的需求也越加迫切。
前言
为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科技与金融共赢之路
《共赢》一书终于能够与读者见面了,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科技与金融的关系。书名中的共赢,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共赢是近几年商业领域的一大热词,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就提出共赢是生态圈中的基本特征;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第一次将生态进化理论应用于商业发展中。作为一种生态逻辑,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商业世界,共赢都是生态系统进化中的最优选择。具体到科技与金融,在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与资本共赢这个生态逻辑同样得到了印证。从人类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中,不难发现两者的正相关关联。每场工业革命,都以一次科技跨越式发展为起点,进而带动商业组织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资本也提出新要求,即带动金融业的变革,而金融创新反过来又成为商业和科技进步的催化剂。科技与金融的互相作用一直保持到今日。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种状态,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源于科技、成于资本。如果把整个社会比喻成一辆汽车的话,那么科技就是汽车的发动机,资本则是汽油,在引擎全速转动下,需要更多汽油供应,才能实现车辆正常运转。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这种逻辑不仅在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得到了验证,而且未来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技术的更迭越发频繁,科技与金融走上良好的互动共赢之路的需求也越加迫切。一、 三次产业革命与金融创新的交融共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就体现出其真理性。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以1785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次技术革命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商业上,人类开始大规模告别手工作坊,以工厂制取而代之;社会中,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生产规模化带来了对资本的规模化需求,具体体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社会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1609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第一家可上市交易股份公司正是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而1765年英格兰银行的创建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格兰银行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奠定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制度基础。到1825年,英国已经建立700多家银行,构建了全国普及的银行体系,这个体系将居民储蓄的每一个先令有效地转移给了工业的发展。1817年成立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而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1882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为代表,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到电气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电气时代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的变化都大大得到加速。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1893年,德国人本茨发明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四轮车,之后宝马、大众汽车成立,标志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这个时代,不仅商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推手的作用也更为明显。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更加集中和规模化,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等相继形成。18951904年,在美国发生了第一次合并收购的浪潮,大工业家和金融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工业托拉斯。金融业本身也随之蓬勃发展。从19 世纪的后期开始,铁路、制造业和矿业都有巨大的融资需求,企业纷纷发行股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896年道琼斯指数成立,此时,股票市场上股价波动不仅对借款者、投资者和那些在证券市场工作的人员意义重大,而且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活力的晴雨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银行的出现,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安排。在美国,随着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结构改变,企业需要筹集巨额资金,而当时的美国银行体系无力提供规模化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投资银行提供的股票及债券发行、企业兼并重组、项目融资等业务应运而生,而后来的投资银行巨头,也正是从那时起步。其中摩根大通于1871年成立,雷曼兄弟在1889年开始承销股票,而成立于1861年的高盛在此阶段开始高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速度革命,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所总结的,信息技术以每18~24个月就翻倍的速度在进步。这同时大大刺激了商业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重温一下过去几十年来的摩尔速度。1945年,第一部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1968年英特尔公司成立,后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1973年,摩托罗拉推出DynaTAC,现代手机开始发展;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微软;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沃兹尼亚克和韦恩三人创立了苹果公司;1984年12月,提供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的思科系统公司成立。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下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转变,其首要表现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目前跨国公司的生产总量已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其次是初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初创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的时间比此前大大缩短。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金融变革也更为剧烈。首先,全球化公司运营需要全球化的金融组织的支持。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并于1995年改组成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机构分别活跃于国际货币、国际信贷和国际贸易领域,成为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机构。创业经济则带动了丰富的金融服务创新。科技进步创造的财富,激发了个人对早期创业公司的投入,各国政府也发现了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放宽资金进入和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和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更成为激发第三次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1945年,英国诞生了全欧洲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工商金融公司;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多威特、波士顿美联储的拉福富兰德斯和一批新英格兰地区的企业家成立了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法案》,创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后又创建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和MESBIC);1971年,美国建立面向尚未赢利的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Nasdaq;1972年,唐·瓦伦丁创办红杉资金(Sequoia)风险投资公司,迄今投资了超过350家新科技公司;1978年美国为了促进经济恢复进一步放宽了养老基金对风险投资的限制,美国劳工部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允许养老基金有条件地介入创业投资事业;1991年的创业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挂牌上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技术浪潮和创业投资大发展。二、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除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的技术之一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和前三次工业革命情况不同,中国经济完美的融入互联网浪潮中。1989年互联网出现,仅6年后的1995年5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正式成立。自此中国经济发展打上了互联网烙印。互联网时代,科技以更强劲的动力继续改变社会。首先,行业格局更为脆弱。特别是在互联网 和工业革命40的时代背景下,技术迭代速度加剧,而站上巅峰的企业名录不断被刷新,三年前的行业龙头今天可能不复存在;其次,开放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在互联网时代,公司的创新不再是封闭的,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各种行业融合的可能性,也带来了颠覆行业格局的能量。对于原有行业巨头,打败自己的很可能是一个从未在此领域的新进入者。而为了赢得持续发展,很多企业从单一做产品向做平台做生态转变,传统的领域划分被新模式模糊、颠覆。在互联网精神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商业规律后,许多此前被写进商学院教科书中的商业真理也被改写。例如,社会对企业价值的评判变得更为多元,此前,盈利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独角兽公司看起来赚钱遥遥无期,却仍然能够获得全球风投的青睐。总之,技术的前进推动着商业的变化,世界与以往有所不同了。以下列举的一些变化并非刚刚发生,但仍然能对我们的很多常识构成挑战。1商业机遇:从有形到无形在金融领域,抵押贷款几乎是和欠债还钱一样耳熟能详的常识,但在互联网时代,抵押物正从有形变得无形。许多巨型公司并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Klaus Schwab在其新著《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打车公司优步(Uber)本身并不拥有车辆;最受欢迎的媒体所有者Facebook没有创造任何内容;最有价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Alibaba)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供应商Airbnb没有房产。而世界估值排名第三的房地产企业wework也没有自己的一间物业。现在的商业领域不仅仅是以往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世界。没有了以往所属行业的实物资产,但是这些公司的成长是看得见的。一个无形的创意、一个用户痛点的解决、一项几页纸的专利技术可能成就未来世界的商业巨鳄,那些传统的商业银行抵押贷款的融资模式不再适应新产业发展需求。2商业价值:从利润到用户互联网商业价值的另一个变化是从利润为王到用户为王的转变。与摩尔定律齐名的梅卡夫定律指出了这一点:网络的价值与上网人数的平方成正比。有专家对当今世界上估值最大的几家企业进行过比较,发现现代企业的估值与其财务报表的利润也不相符合。先来看一下传统行业,2016年年初,中石油市值约为13 964亿元,而中国石油的2015年的净利润仅为35517亿元,其市值与年利润比率约为39倍(实际上,在2015年年中,中石油的市值一度飙升至2 000亿,一举超过谷歌,成为全球第二);到2016年创立百年的宝马汽车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生产线,同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豪华汽车生产厂商,其全球销量保持持续增长,2015年该公司销售利润为95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80亿元),其2015年市值约合人民币5 909亿元,其市值和年利润比率约为87倍;而创立10年的分享经济代表公司Uber,作为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它们将自己定义为人们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全球160个国家拥有超过800万人(2014年年底统计数字)的用户,根据最近一次的融资,它的估值超过了500亿美金(这个价值超过了80%的标准普尔的企业价值)。创立于2009年的Uber由于没有上市,无法获得其财务信息,但其创始人卡兰尼克在2016年3月对媒体表示,Uber全球排名前30的城市每年盈利超10亿美元(与此同时,仅在中国市场,Uber每年亏损也高达10亿美元)。如果说市值代表了市场对于一家公司价值的认可,那么市场所认可的价值与其拥有的能力是不是成正比?无论是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领域,答案都不再是肯定的(如图1所示)。图12014年部分知名企业的市值与收入、利润的关系变化图
3商业速度:摩尔定律与反摩尔定律摩尔定律的背后,实际上是新一代公司更为高效的市场研发能力。有了虚拟世界的加持,在现实社会中,IT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研制,同时这也促使各个企业为未来的市场研究产品和技术。技术快速变革,让小公司有机会参与推动颠覆式创新。吴军在《浪潮之巅》中提到:科技进步在量变过程中新的小公司无法和老的大公司相比,但在质变过程中,有些小公司会做得比大公司更好,而后来者居上,这也是硅谷等新兴地区出现了众多技术新贵的原因。公司成长期因此大大缩短,有人对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获取5 000万用户的所需时间进行过统计(如图2所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Facebook用了35年,Twitter用了9个月,Instagram用了6个月。如图2所示。获得5 000万用户所需要的时间广播38年
电视13年
互联网4年
Facebook35年
Twitter9个月
Instagram6个月
愤怒的小鸟35天
图2不同媒体获取5 000万用户的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上,在技术更迭中,商业变化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创建13年的淘宝公布了2016财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万亿,而沃尔玛用了半个世纪才实现这一销售额。时间的脚步在加速、空间的距离在缩短,地球村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成为现实。在网络上没有了国界的限制,技术让更多的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与此同时,传统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不断被更新,21世纪初的手机龙头老大摩托罗拉、诺基亚时至今日却都在这个市场销声匿迹。企业站上行业霸主的时间在缩短,而企业被推下的速度也在加速,今天的寡头五年后也有可能会销声匿迹。基于这样的新商业环境,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了著名的反摩尔定律:如果一个公司今天销售和18个月前相同的产品和服务,那它的营业额将下降一半。想一想,这一切将带来多么令人兴奋而又有些可怕的前景:5年后的商业大佬将是今天的创业公司(如图3所示)。图3标普指数s&p500公司平均上榜年限
三、 新时期科技发展对金融诉求的改变技术带来的商业变化,使社会资本的再配置发生了改变。金融业面临全面的挑战。有人说金融的本质是充当资金融通的中介,资金双方之所以需要中介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许多传统银行业也在直面金融脱媒的挑战。信用、风险和杠杆构成了金融的内涵。有人说信用主要依赖企业的现金流、利润、抵押物,以及品牌声誉。但看看现在估值百亿美元的行业巨头,在它们创业之初可以说是三无:无现金流、无利润、无抵押物,创始人也是无名小卒,谁给了他们第一笔的投资?这些投资人的价值判断是什么?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的改变让互联网时代技术型企业融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技术型企业的融资阶段越来越早期。现代社会的企业价值越来越追求用户的积累,原来的那种商业模式得到验证后再从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模式发生了变化。创业企业最开始就需要获得规模化的用户群,这个被称为烧钱的过程,也就是融资向早期阶段推进。对于资本方来说,以往以抵押物为基础的信用基础缺失,但未来被投资方是否能够高速的成长,需要全新的判断标准。贴近企业成为投资机构的重要工作。在中国越来越多成功的早期投资发生在创业孵化平台。为什么?当传统的价值判断不再适用早期创业企业,那些贴近创业团队的孵化平台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和评判创业者的信用和风险,虽然这些孵化平台没有总结出对外宣讲的价值评判标准,但它们在内心早已有了对企业商业模式、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评判。政府释放资源、营造环境让技术与资本更加紧密衔接。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政府都在不断推动资本向技术创新靠拢。2015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一方面要释放创新要素,包括技术、人才等方面;一方面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其中包括提出要在天使投资的税收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方面加快推进进程。同时提出要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投贷联动为技术创新添砖加瓦。投贷联动的实质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有效覆盖企业现在与未来的投资风险,其核心就是以企业高成长带来的投资收益补偿银行债务性融资所承担的风险。在本书中,硅谷银行的案例,就展示了这家美国西部银行如何用投贷联动模式颠覆传统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让资本在技术领域的配置更加高效。金融的本质是安全、高效地将有钱人的资本配置给需要钱的人。以平安银行马明哲行长概括的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为例,平安互联网金融立足于社交金融,将金融融入衣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这实际上,就是将以往金融机构的中介平台化功能弱化。传统银行的作用是聚沙成塔的平台。无论是聚集小散户的资金,再放给需要大资本的商业公司,还是各类理财借助金融机构的信用,聚集散户资金投资大机构。而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使以往信息的不对称在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更加高效地为社会配置资本。从金融的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很好地体现了金融的本意和本质。金融的本质就是把需要钱的人和有钱的人打通,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把金融的本质充分地体现出来。因为互联网和金融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那就是融,即如何让货币充分地流通起来,而互联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让交流成本无限低,使信息无限流通。站在传统银行角度看,互联网也具有破坏性: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数字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多种技术相互融合。面对这种创造性破坏,老牌制造业国家不想被第四次工业革命摧毁,就必须不断创新,敦促企业从命令和控制结构,转向更多协作的团队工作。而追求稳定的银行体系如何为它们的资金找到安全出路?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随互联网应运而生的、世界各地的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科技银行,利用创新的业务模式、征信方法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在书中介绍了中国银行系统内出现的科技银行,例如,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实际上,在民间资本活跃的中国浙江出现的一批民营银行,它们更加贴近企业用户,而对企业价值和信用的判断也不再是传统的三张财务报表,新三表水表、电表、海关报表成为了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的写照,对企业主的信用判断不再是简单的其所拥有的资产,还加上了银行工作人员对企业主邻居们的走访。科技与金融的共赢生态系统仍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对于创业者、公司管理层,金融从业者或是政府机构内的政策制定者,理解这个系统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本书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目录
共赢国内外科技金融案例研究
国际篇
第一章美国科技金融政策,硅谷背后看不见的手
一、
创业美国计划:美国经济复苏的助推器划
二、
《乔布斯法案》:为互联网股权型众筹保驾护航
三、
《美国发明法案》:让技术破茧转化成蝶
四、
《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
释放机构资金为风投添翼
五、
纳斯达克的创建:盈利之前也能上市融资的平台
第二章风险投资的摇篮,美国SBIC计划
一、
用杠杆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
严格的资格审查
三、
全面的约束监管
第三章红杉资本,赌赛道、赢早期的风投之王
一、
风投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二、
硅谷风头最劲的风险投资家
三、
顺势而为,下注于赛道
四、
用专业团队寻找思维模式迁移轨迹
五、
红杉中国:中国学徒的因地制宜
第四章硅谷银行,以创新金融服务创新
一、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风投和银行的失效之地
二、
冲破传统银行桎梏,专为科技中小企业服务
三、 投贷联动开启科技金融大门
四、
投贷一体,对的时间给你对的钱
五、
产品创新的意义在于量身定制
六、
互利共赢体系下的高效风控
七、
紧随全球产业而动的金融帝国
第五章AngeList,领投 跟投的股权众筹鼻祖
一、
互联网重构金融,股权众筹风生水起
二、 VC行业的颠覆者AngeList
三、
领投 跟投模式,翘起整个VC行业
四、
平台参与者的权责明确,多方受益
五、
借助互联网增加信息披露
六、
专业领投人和合格投资人,缺一不可
第六章Fidor Bank,独树一帜的社区网络银行
一、 Fidor 的核心秘密:直销银行 社交网络,以及服务精神
二、 Fidor式平台模式:银行业务的App Store
三、 Fidor是个社群银行:乐趣理财 点赞征信
国内篇
第七章中国科技金融政策,为创新发展配置资源
一、
从科技信贷走向科技银行
二、
市场化风险投资的转折点
三、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第八章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中国科技银行的先行者
一、
中关村的科技银行
二、
与中国硅谷共同成长
三、
全系列的产品创新
四、
全流程金融服务方案
五、
借势互联网金融
六、
系统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
七、
从信贷工厂到1 N网络模式
第九章中国式股权众筹:天使合投平台
一、
天使汇:天使合投平台
二、
大家投:创投服务业的淘宝
第十章国内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
一、
从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到互联网金融
二、
校友企业供应链的互联网融资平台道口贷
三、
产品众筹京东产品众筹:背靠电商平台的加速器
四、
互联网征信芝麻信用:利用大数据勾画信用等级
五、
互联网金融与科技企业的互利共生
第十一章上海浦东:科技投融生态圈的探索者
一、
十年磨一剑,为小微企业破解最初一公里
二、
政策,高效催化产融结合
三、
当科技巧遇互联网金融
四、
园区,搭载科技金融新模式
五、
科技银行,打破科技小微桎梏
六、
信用,奠定市场经济基石
七、
门槛,是枷锁还是保障
八、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天然联姻
清华产业篇
第十二章创新引领:清华产业的战略探索与发展之路
一、
清华产业的历史变革之路
二、
六大产业领域的不俗实力
三、
三链融合与五大路径的模式创新
四、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五、
收获与成长: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世界级生态平台
第十三章清控科技金融:以融助产,推动科技实业腾飞
一、
全线基金聚焦科技企业服务
二、
全牌照金融为科技金融保驾护航
三、
借势互联网,高效配置金融资源
四、
聚合、共赢一直是清华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