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结构完整
*篇阐释人际与心理动力团体治疗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建构团体历程与领导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篇论述团体中的重要议题和治疗机制;第四篇讨论成员与领导者相关的议题。
★ 具有华人文化色彩
本书的立论虽为西学,但由于融入了华人文化辩证的思维,可以让读者感到贴近自己的经验。
★ 立论广博,论述严谨
能给团体工作研究者提供相关研究议题的参考。
★ 特为即将从事和正在从事团体实务的工作者而写
理论阐释精辟,实务分析清晰,案例具体,是实务工作者值得珍藏的书籍。
★ 适用于团体咨询与治疗入门的读者
论述深入浅出,对于想了解单一团体理论的入门者,也是很有趣的读本。
本书作者吴秀碧老师以全新建构的理论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完整地诠释了团体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她在台湾从事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教学、实务及推广工作40余年,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螺旋式的历程领导理论模式,非常适合华人社会团体领导者的养成与训练。
自 序
作者从事教授硕士和博士班团体咨询理论与实务训练的课程,以及多年工作坊的培训,长久以来深感训练团体领导者最大的困难,在于当代广泛的心理动力团体咨询与治疗相关理论所隐藏的两大缺失:(1)适当的凝聚力操作性定义和团体历程与阶段发展理论的缺乏,影响了领导者催化团体历程发展的明确指引;(2)有关团体整体(group as a whole)的理论建构与其在治疗的运用方面的讨论特别少,影响了领导者运用团体整体的治疗功能。另外,坊间团体咨询与治疗的书籍甚多,作者希望依据个人多年从事研究、教学与训练的心得,撰写一本在内容结构与组织上有别于现有的团体咨询与治疗的书籍。因此本书在基本理论建构、治疗与介入的原理、方法与技术等方面,有较为完整的论述。
第一篇基本假设有三章,包括第一章论述人际心理动力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假设,并于第五节根据阿德勒的家庭星座理论提出一个有关团体整体的建构概念及其运用,这个团体整体的建构概念,是阐明从团体历程发展所形成和产生的一个看不见的团体,为有效的团体领导者不能不知的团体结构。第三章则阐述了较新的通用系统理论,对团体整体的性质进行了论述,协助读者对团体整体的现象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篇团体的发展与领导共八章,其中最独特之处在于本书作者提出凝聚力的新概念与定义,及建构团体发展与阶段的原理和领导策略。其余各章内容,则包括对于团体中的治疗关系与人际网络相关议题,采取整合而具区分性和实用性的论述,并讨论非结构团体与螺旋式领导的运用,以及实XIV 团体咨询与治疗一种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用的领导相关行为与介入技术等。由于笔者曾于2004 年在台湾辅导与咨询学会年会的演讲上,提出以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建构团体历程和阶段发展的理论,因此本书将该理论及其在领导中的应用进行了较完整的论述,同时也以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依据,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团体凝聚力的定义,以使团体历程与阶段发展原理和凝聚力的建构概念两者,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能够一致与完整,使领导者知道催化团体历程发展与凝聚力的具体关联,因此在原理和应用上对于催化团体历程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突破。
第三篇团体中的重要议题与治疗机制共六章。由于欧文·亚隆所提出的治疗因子已广为团体咨询与治疗专家和实务工作者所熟知,故本书不再赘述。因此第三篇特别针对团体中常见的重要治疗机制,包括此时此地、代罪羔羊、投射性认同、矫正性情感体验及团体中支持环境等,综合最新的一些观点加以阐述,使治疗机制及其在团体咨询与治疗的运用较为详细与具体。
第四篇团体成员与领导有三章,除了领导者与成员有关的重要议题之外,联合领导另成一章,书中对其做了更详细的说明,以供读者了解联合领导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联合领导方法的特色与优劣。所以,本书希望带给读者有关团体咨询与治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用的指导。
完成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撰写的过程带给作者回顾多年来从事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研究、教学、培训和实务工作,一个再度反省与整理的机会,并期待能够将个人的想法和经验同从事团体咨询与治疗研究、教学、训练及实务工作者分享。本书因篇幅限制或个人能力而有疏漏之处,请各位学者专家指正。
吴秀碧 谨识
2017 年初春于台湾彰化
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咨询心理研究所博士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瑞佛校区辅导与咨询研究所硕士
第一章 人际-心理动力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假设/ 5
第一节 治疗团体为复合的现象/ 5
第二节 社会性需求为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 8
第三节 人格是人际动力的产物/ 11
第四节 个人的问题多数来自人际关系/ 17
第五节 团体整体如家庭星座/ 23
第六节 团体治疗方法可以内外兼具/ 32
第二章 小团体与团体治疗/ 37
第一节 小团体的定义/ 38
第二节 小团体的性质/ 39
第三节 角色/ 42
第四节 沟通/ 45
第五节 团体文化与规范/ 47
第六节 权力/ 53
第七节 团体气氛/ 54
第三章 通用系统论与团体治疗/ 57
第一节 整体观/ 59
第二节 相互依赖与互补/ 60
基本假设
第一篇
XVI 团体咨询与治疗一种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
第四章 团体凝聚力的定义和概念/ 73
第一节 再定义凝聚力的需要/ 73
第二节 凝聚力定义的演进/ 75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是友谊/ 78
第四节 凝聚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80
第五节 结语/ 81
第五章 团体中的治疗关系/ 83
第一节 团体中的人际网络/ 84
第二节 领导者与成员的治疗关系/ 86
第三节 领导者进入成员关系的系统/ 96
第四节 团体中成员关系的发展/ 98
第五节 结语/ 106
第六章 团体历程发展与阶段的原理/ 109
第一节 团体历程发展的理论基础/ 110
第二节 咨询与治疗团体的阶段/ 119
第三节 结语/ 128
第七章 非结构式团体的历程领导通论/ 133
第一节 非结构团体的性质/ 133
第二节 非结构团体历程的议题/ 136
第三节 结构/ 62
第四节 团体的互动/ 63
第五节 团体发展的循环和阶段/ 66
第六节 结语/ 69
团体的发展与领导
第二篇
第三节 螺旋模式的历程领导/ 142
第八章 团体前期的领导/ 157
第一节 团体前期主要的领导任务/ 157
第二节 团体初期的领导策略/ 161
第三节 社交阶段的领导与第一次聚会/ 168
第四节 联结阶段的领导/ 174
第五节 共享关系阶段的领导/ 179
第六节 结语/ 184
第九章 团体后期的领导/ 185
第一节 团体后期历程的领导/ 185
第二节 互助工作阶段的领导/ 186
第三节 收获与结束/ 193
第十章 领导相关行为与介入技术(一)/ 197
第一节 领导者的自我揭露/ 198
第二节 五种有用的领导作为/ 200
第三节 产生有意义的归因/ 202
第四节 团体的第一次聚会/ 204
第五节 时机/ 210
第六节 使用我陈述/ 213
第十一章 领导相关行为与介入技术(二)/ 217
第一节 重构/ 217
第二节 提问与探问/ 220
第三节 以家庭为本的团体技术/ 221
第四节 角色扮演/ 225
第五节 角色转换技术/ 227
XVIII 团体咨询与治疗一种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
第十二章 此时此地/ 239
第一节 此时此地在团体治疗中的意义/ 240
第二节 此时此地的运用/ 242
第三节 历程阐释/ 249
第四节 反馈与历程阐释/ 256
第五节 结语/ 262
第十三章 团体中的投射性认同/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