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许多有经验的咨询师轻技术而重个人成长。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他们会通过强大而稳定的自我人格,与来访者形成抱持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疗愈。可这样的过程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慢慢积累,新手咨询师在面对当下紧迫的问题时仍然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常常体现在督导中,新手咨询师拿出一个卡在一半的案例,问应该怎么办。督导师却很少直接给出具体方法,而是引导新手咨询师回顾和觉察,让他们自己体会出适合的方法。当然,根据不同流派的理念,督导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似乎普遍的观点认为,技术并不是解决咨询困境的核心。
不过,就像武侠小说里讲到的练武,内功修为固然重要,一招一式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许多咨询技术的有效性已被研究印证。尤其是认知疗法,本身就是以拥有大量标准化的技术而著称。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学习技术,是入门的重要一步,这会让他们在咨询过程中更自信。即便是成熟的咨询师,通过不断学习、尝试和合理使用新技术,也能在咨询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知治疗是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心理疗法之一,相比于精神分析等流派,其特点是结构化、见效快,尤其适用于行为矫正和情绪管理。本书就是一部认知治疗技术的工具书。作者Leahy博士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又博采众家之长的认知治疗师,他在书中分门别类地记录了认知治疗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还吸纳了其他疗法中的相关技术。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如同字典。每一项技术都先介绍理念,再描述使用方法,接着通过一段对话进行咨询实例展示,之后还会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进行扩展。终,每个技术都呈现为一张表格,附在章节后,读者可以直接拿去使用。在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作者还完整呈现了三个咨询案例,读者可以直观看到咨询师是如何综合运用认知治疗技术进行心理治疗的,仿佛亲临了三例高质量的长程临床观察。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操,可以说是一本手把手的教学实践手册了。
当然,需要警觉的是,正如前面所说,技术从来不是心理治疗的核心,我们要防止掉进技术的迷窟里。技术只是工具,是为人所用、服务于来访者的。技术不是咨询进展不顺利时的救命稻草,也不是咨询师回避焦虑的挡箭牌。一遇到障碍就想学习更多的技术,这种思维可能会同时伤害咨询师和来访者。心理咨询,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咨询师的自我成长与人格完善永远是需要毕生修习的内功。
另外,正如前面反复强调的,本书是一本字典型的工具书,不能代替教材。想要系统学习认知疗法,还需要单独选配教材,参加培训和督导。也正因为如同字典,它的意义便在于被查阅,而非全文背诵。读者不必贪多求全,样样技术都要掌握。再有,对于非心理咨询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太过繁杂,且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不适合自助。如有自助需求,可以阅读我参与翻译的另一本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引进出版的认知疗法系列书籍《理智胜过情感》。相比之下,那本书更加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容易上手。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是更好的选择。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颇有意义。在翻译期间,我从一名国内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转变为国外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生,这本书见证了我职业和生活重大转变的全过程。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获益匪浅,乐在其中。对心理咨询领域的未来,我充满期待;对自己,我同样也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国内同行在认知疗法的学习道路上提供帮助和启发,也希望我可以通过这本书和同行们有更多交流。
本书的翻译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万千心理的信任和戴婕编辑的支持。本书涉及的名词及概念尽量参照学界通用译法。但限于水平,纰漏在所难免,望读者谅解。另外,我的好友胡斌协助进行了全书表格的整理。我的学生沈亦夫、谭相宜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校译。我的好友丁嘉恒提供了文字方面的反馈与润色。感谢他们对我翻译工作的热心帮助,也感谢他们给予我初到异乡时的远程陪伴。祝他们学业有成,生活顺遂。
宋一辰
2021年10月于维也纳
作者简介
罗伯特·L.莱希(Robert L. Leahy)
美国认知治疗研究所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心理学教授,《国际认知治疗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Therapy)副主编,认知行为治疗协会、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认知治疗学会前主席。
译者简介
宋一辰
华北电力大学心理咨询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目前正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接受奥地利国家心理治疗师执业资格培训。
部分 开始认知治疗
章 引言
第二部分 技术
第二章 引出思维
技术:区分事件、思维和感受
技术:解释思维如何引发感受
技术:区分思维和事实
技术:评估情绪强度及对思维的相信程度
技术:寻找特定信念的变化
技术:认知扭曲类型
技术:垂直下降
技术:评估序列事件概率
技术:猜测思维
工作表
第三章 评估和检验思维
技术:定义用语
技术:让定义清楚客观
技术:思维的成本收益分析
技术:检验短期和长期成本收益的有效性
技术:检查证据
技术:检查证据的质量
技术:辩护律师
技术:理性回答和自动化思维相关吗
技术:正反思维的角色扮演
技术:区分人和行为
技术:检查行为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
技术:用行动解决消极思维
工作表
第四章 评估假设和规则
技术:识别潜在假设或规则
技术:挑战应该陈述
技术:识别条件规则
技术:评估次级假设
技术:检查价值系统
技术:区分进步和完美
技术:把复发当作再学习的机会
技术:个案概念化
技术:检查完美主义的意义
技术:培养好奇心,增加面对挑战的积极经验,促进成长而非追求完美
技术:发展新的适应性规则、标准和假设
技术:权利法案
工作表
第五章 检查信息加工和逻辑错误
技术:证实偏差
技术:有限搜索
技术:忽略基础概率
技术:检验逻辑
技术:联系无关事件,发现并不存在的模式
技术:挑战错误的二分思维
技术:推导荒谬结论
技术:情绪诱导
技术:近因效应
技术:逻辑谬误
工作表
第六章 修正决策
技术: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技术:预先承诺策略
技术:抛掉沉没成本
技术:修正决策中的情绪推理
技术:把改变看作获得而非失去
技术:克服后悔厌恶
技术:为未来的自己做决定
技术:扩展奖励来源
技术:比较不同选择的风险
工作表
第七章 应对和评估侵入性思维
技术:正念脱离
技术:思维气球
技术:检验思维行为混淆
技术:思维是否与我有关
技术:欢迎访客
技术:思维小丑
技术:放弃控制思维
工作表
第八章 修正焦虑和思维反刍
技术:识别焦虑
技术:检验焦虑的成本收益
技术:把焦虑转换为预测
技术:预测是否可验证
技术:检验消极预测
技术:检验过去的思维和预测
技术:想象美好未来
技术:接受不完美的解决方案
技术:回顾你曾经如何应对消极事件
技术:检验结果,进行正反辩论
技术:区分建设性焦虑和非建设性焦虑
技术:分配焦虑时间
技术:自我实现预言
技术:满灌不确定事件
技术:把自己抽离出来或消失
技术:变成一粒沙子
技术:从阳台上观察
技术:时光机(自己)
技术:时光机(他人)
技术:否定问题
技术:恐怖幻想焦虑
技术:接纳思维
工作表
第九章 全面看待事物
技术:饼图
技术:连续谱
技术:我还可以做什么
技术:建构替代选择
技术:为评估设置零点
技术:去极化比较
技术: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应对的
技术:转换角度认可消极面
技术:多元化标准
技术:把它拿走
技术:从丧失和冲突中寻找机会和新的意义
技术:穿越到未来
工作表
第十章 识别和修正图式
技术:识别图式一致模式
技术:识别图式垂直下降
技术:解释图式过程
技术:识别补偿图式和回避图式
技术:激发修正图式的动力
技术:激发与图式相关的早期记忆
技术:给图式的源头写信
技术:挑战图式
技术:用更积极的图式来检验生活
技术:通过角色扮演挑战图式源头
技术:发展更积极的图式
技术:超越肯定图式
工作表
第十一章 情绪调节技术
技术:接近情绪
技术:表达性写作
技术:识别关键点
技术:描述情绪图式
技术:修正情绪图式
技术:挑战因情绪产生的内疚感
技术:接纳情绪
技术:想象重构
技术:做不想做的事情
工作表
第三部分 具体应用
第十二章 检查和挑战失调认知
第十三章 修正对认可的需求
第十四章 挑战自我批评
第十五章 处理愤怒
第十六章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