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后,刑法学界重新展开对犯罪成立条件一般理论的研究。犯罪成立条件的一般理论在整个刑法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石性地位,其科学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刑法问题研究的科学性。40年来刑法学界围绕犯罪成立条件一般理论展开的研究即以提高其科学性为目标,从而推进刑法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犯罪成立条件的一般理论》通过辑选《法学研究》的相关主题论文以及全书“导论”,以管窥40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和态势。
回顾与反思是使思想成熟的酵母,系统化的回顾与专业性的反思则是促进思想理性化成熟的高效酵母。成熟的过程离不开经常而真诚的回顾与反思,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如此,一个学科、一个团体、一本期刊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在《法学研究》正式创刊40年之际编写《(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既是旨在引发对有关《法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其所反映的法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也是旨在凝聚充满学术真诚的回顾与反思的思想结晶。由是,《(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是使其所刊载的学术成果提炼升华、保值增值的载体,而非只是重述过往、感叹岁月、感叹曾经的学术纪念品。
对于曾经的法学过往,哪怕是很近的法学过往,我们能够记忆的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周全、那样清晰、那样深刻,即使我们是其中许多学术事件的亲历者甚至是一些理论成就的创造者。这是一个时空变化迅捷的时代,我们在法学研究的路上走得很匆忙,几乎无暇暂停一下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回顾一下那路上曾经的艰辛与快乐、曾经的迷茫与信念、曾经的犹疑与坚定、曾经的放弃与坚持、曾经的困窘与突破,特别是无暇再感悟一下那些“曾经”中的前因后果与内功外力。法学界同仁或许有同样的经验:每每一部著述刚结句付梓,紧接着又有多个学术选题等待开篇起笔,无参考引用目的而只以提升素养为旨去系列阅读既往的法学精品力作,几为夏日里对秋风的奢望。也许这是辉煌高远却又繁重绵续的学术使命造成的,也许这是相当必要却又不尽合理的学术机制造成的,也许这是个人偏好却又是集体相似的学术习惯造成的,无论如何,大量学术作品再阅读的价值还是被淡化乃至忽略了。我们对没有被更充分传播、体现、评价及转化的学术创造与理论贡献,仅仅表达学人的敬意应该是不够的,真正的学术尊重首先在于阅读并且一再阅读映现信念、智慧和勇气的学术作品。《<法学研究>专题选辑》试图以学术史研究的方法和再评价的方式,向学界同行表达我们的感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既有成果本该是学术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曾在另外一本中国当代法学史著作的导论中描述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路蜿蜒前行而终至康庄辉煌,中国法学研究之圃亦蔓延蓬勃而于今卓然大观。这种描述显然旨在鼓舞而非理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理解。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理解现在才能理解未来,只有建立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基础上,在面对临近的未来时,才会有更多的从容和更稳妥的应对,才会有向真理再前进一步的勇气与智慧。要深刻理解中国法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有两种关系需要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一是法学与法治的关系,二是法学成果与其发生机制的关系。法学与法治共存并互动于同一历史过程,法学史既是法律的知识发展史,也构成法治进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法、法律、法治的学术研究,既受制于各个具体历史场景中的给定条件,又反映着各个历史场景中的法律实践和法治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拨动,预示着法治的目的、路径与节奏。认真对待中国法学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学史,梳理各个法治领域法学理论的演进状态,重估各种制度形成时期的学术供给,反思当时制度设计中背景形塑和价值预设的理论解说,可以更真实地对法治演变轨迹及其未来动向作出学术判断,从中也更有把握地绘出中国法学未来的可能图景。对于既有法学成果,人们更多的是采取应用主义的态度,对观点内容的关注甚于对观点形成机制的关注。当然,能够把既有学术观点纳入当下的理论创新论证体系中,已然是对既往学术努力的尊重与发扬,但对于学术创新的生成效益而言,一个学术观点的生成过程与形成机制的启发力远大于那个学术观点内容的启发力,我们应当在学术生产过程中,至少将两者的重要性置于等量齐观的学术坐标体系中。唯其如此,中国法学的发展与创新才会是一个生生不息又一以贯之的理性发展过程,不因己悲而滞,不因物喜而涨,长此以往,信者无疆。
李强,《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代表作:《日本刑法中的“存款的占有”:现状、借鉴与启示》(《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解释逻辑》(《法学》2015年第4期)、《片面共犯肯定论的语义解释根据》(《法律科学》2016年第2期)。
导论 李强
第一编 坚持、完善、构建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 何秉松
主客观要件相统一是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核心 陈泽杰
犯罪构成模型论 冯亚东 胡东飞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 黎宏
第二编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对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探索 胡正谒
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陈兴良
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
——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说起 储槐植 张永红
第三编 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
犯罪构成比较研究 姜伟
应然犯罪之构成与法定犯罪之构成
——兼论犯罪构成理论风格的多元发展 阮齐林
犯罪论体系的位阶性研究 陈兴良
第四编 犯罪构成体系的性质
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 李洁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
——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 周光权
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 欧阳本祺
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 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