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说:股市没有真理,反映的是投资心理。本书从索罗斯的出身,追本溯源探索了其成长经过,剖析了索罗斯在投资金融上的心理层面与行为作风,更深刻解读国际金融投资家的投资密码,并诠释出索氏投资的“三十六启示录”。
本书不仅从投资策略方面分析索氏的操盘投资谋略,更从其性格特色及行事作风方面挖掘其投资心理,帮助广大投资者学习投资技巧,提高投资收益。
索罗斯,一个不需再多做介绍的响亮名号! 无论他是金融大鳄、国际大炒家,还是大慈善家, 他早已成为了金融史上的传奇经典人物。 索罗斯一生起伏却无比精采,他办公室挂着一幅字:我生而贫穷,但不会穷死。 早成巨富的他,仍旧以这幅字激励苦难出身的自己,念念不忘“求生图存”的人生真谛。 索罗斯不仅活过苦难,更在金融投资领域屡创惊人事迹。 想在金钱竞技场中翻滚、胜出,每位当代的投资人都必须: 阅读他、分析他、学习他,同时超越他!
选择人物著书,其实有其难处。最大的难处在于人物的代表性如何?一般而言,合乎所谓的"代表性",通常必须要有"垂范百代"、足堪效尤的高风亮节,或是具有特殊的性格与作风,而可堪著书立说的人物多半合乎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成功前后的高度落差。中国人喜谈"将相本无种"、"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布衣卿相"的价值观。越是卑微的出身,就越能突显日后成功的可贵。
第二,惊天动地的事迹。平凡的世界,非凡的举动,常能令人心为之大动。如此也就满足了民众"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拜或好奇心理。
第三,特殊的性格或作风。平淡无奇的个性远不及性格特殊或具备冲突性的特征来得令人印象深刻。这也就是亦正亦邪的人物往往是令读者思索再三、频频回味的原因。
第四,颠覆传统体制或价值行为模式。在东西方小说中,有一类常见的"义贼"角色题材。如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即属之。这类故事多将官方描述为贪污腐化、欺压百姓的一群作恶官僚,而官逼民反则造就了许多劫富济贫义贼似的英雄。这类义贼主体的题材,满足了读者挑战威权的叛逆心理。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择人立书,并将范围限制在金融界的话,能够淋漓痛快诠释这些标准的,就只有索罗斯。
分别从下述四点检验:
第一,我在本书的第一章写下"呼风唤雨也曾凄风苦雨"的标题,此点恰好点明了"成功前后高度落差"的条件。索罗斯幼年在德国纳粹铁蹄下遭受了亡国之耻辱,一路成长,经常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在餐厅打工,也靠着客人留下的剩菜果腹。历经多年的奋斗,虽然不具官职,但他常是各国元首的座上嘉宾,"上达天听"的能力,以及不逊于央行总裁的谈话分量,充分彰显了"布衣卿相"的高度落差。
第二,"1992年袭击英格兰银行"、"1993年放空马克"、"1997年放空泰铢,引起亚洲金融风暴"(虽然索氏对此否认)、"1998年与港府大战"等索罗斯历年的世界金融知名战役,无一不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耸动。"索罗斯概念股"、"索罗斯动向"成为重要金融指标。
例如,管理资产达20亿美元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地区成立的基金公司(SFM HK),2010年11月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执照,意味着索氏正式进驻香港,金融大鳄重返香港,立即引发媒体,尤其是两岸三地媒体的广泛报导。"布局人民币升值战"、"香港祸福难料"的标题,高悬各大媒体。在港元跟随美元的联系汇率下,港币随着贬值,却无法借利息等工具去调节,且香港金融自由程度高,吸引大举热钱涌入,香港有可能再度重演1997年资产飙涨的历史。嗅到血腥的金融大鳄,是否准备重演十多年前狙击港元的历史?尤其索氏背后更清晰的目的,并不是香港股汇市。总"乘着钱潮泡沫而至"的狙击手法,从港币大浪接续人民币巨浪,瞄准了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布局人民币升值大戏。十余年之后旧地重游的索氏,依旧是官方、民间金融机构的焦点,各方莫不高度警备、严阵以待,预期一场恐将难免的金融激战。动见观瞻的索罗斯,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际视听。
第三,全世界均对其爱恨交织。身为国际大炒家,挟其庞大的资金捐助,不时影响一国的政策,每每令各国政府恨得咬牙切齿。在股汇市也被指为是投机客,认为扰乱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秩序稳定;但是索罗斯又是不惜成本的国际大慈善家,其捐款金额之大,无论是在国际或美国国内,已经可以在美国历史上名列前茅,例如,对俄罗斯的捐款就超过美国政府。大慈善家与大炒家的亦正亦邪交错形象,使得人们对索罗斯的评价呈现两极化。
第四,索罗斯究竟是否是"罗宾汉"似的义贼,实乃仁智互见。但是在他数十年的金融投资生涯里,时常举其自由化的堂皇借口,冲撞各国的股汇市,踩着各国政府的痛处。对许多政府无视形象公然放话,像"索罗斯来袭,绝对要他好看"之类的语言就不时直抵索罗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曾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即将索氏视若寇仇。各国政府见索氏如临大敌,但由索罗斯主演的"官民对抗"的冲突戏码,也相当程度地吸引了民众的看戏心理。
这四项检验,说明了我探究索罗斯的理由。索氏功过或正邪的论断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只是从可堪研究立书的角度而言,索氏作风是值得呈现的。我们不是索罗斯,因此并不处于与他相同的环境,但时空虽然无法重复,精神却可以一致。如果读者可以从人格特质或行事作风的角度来阅读本书,那么或许得到的领略,就不囿于理财投资的单一角度了。
张志伟
台湾地区知名趋势观察作家
曾任电视台新闻编译、产业研究机构编译
曾获台湾地区经济部中小企业金书奖
曾任职媒体担任书评工作
著作:《智略趋势:台湾第一国际品牌企业志》、《留学大陆Easy Go》、《Amazon.com─亚马逊网络书店发迹传奇》、《创业:吴伯超与仙踪林传奇》、《Yahoo!─雅虎称霸因特网传奇》、《总统出兵─白宫战火两百年》、《英文单字记忆法》等。译作:《网络民主》。
第一章 呼风唤雨也曾凄风苦雨
出身——生死一线
思想启迪
三餐不继的生活
爱情友情双重打击
常胜军惨遭滑铁卢
吃上官司
企求他人的认同
背黑锅
第二章 索罗斯的性格及其理念
自我表露——坦白
著书立说
《金融炼金术》
《索罗斯论索罗斯》
反射哲学
第一章 呼风唤雨也曾凄风苦雨
出身——生死一线
思想启迪
三餐不继的生活
爱情友情双重打击
常胜军惨遭滑铁卢
吃上官司
企求他人的认同
背黑锅
第二章 索罗斯的性格及其理念
自我表露——坦白
著书立说
《金融炼金术》
《索罗斯论索罗斯》
反射哲学
市场有别于理论
进口与出口
哲学信仰与金钱观
思维与事实
第三章 历史与金融,民主与慈善
重大战役
里拉、英镑一役——世纪豪赌
收购黄金一役
开启慈善大业
开疆扩土,征员扩编
专业计划,永续经营
负面的批评
重视网络
第四章 争议形象与媒体评价
慈善只是包装
神秘低调
有目的转型
谨慎应对媒体
多言引发訾议
第五章 东南亚金融风暴骨牌推手
史上最大的亚洲金融风暴
马哈蒂的指证
索罗斯展开反击
中国台湾亦处风暴圈
量子基金是否为代罪羔羊
欲迎还拒,爱恨交织
第六章 量子基金
索罗斯金融帝国
量子基金赚钱方程式
旗下大将跻身富豪
避险基金
避险基金的杠杆倍数
避险基金操作失利案例
基本面的配合
转投资事业
第七章 索罗斯的金融操作
进场套汇时机
争议
货币也是商品
套汇交易
以货币、债券期货为商品工具
两手策略的交互运用
索罗斯概念股
第八章 索罗斯投资三十六启示(上)
启示一:乱局即大局
启示二:见坏快闪,认赔出场
启示三:昨天的历史,明日的走势
启示四:别人话中话,我见财上财——解读能力
启示五:小心,明牌就在你身边
启示六:仙人打股有时错,错误为投资之必然
启示七:勇于认错的自省精神
启示八:最大天赋——化繁为简
启示九:在前进中整顿
启示十:管理风格——亲近的恐惧感
启示十一:你有没有自己的舞台
启示十二:要有“垃圾里找黄金”的慧眼
第九章 索罗斯投资作风三十六启示(中)
启示十三:与其听你的摆布,不如照我的规矩
(化被动为主动)
启示十四:市场,我永远不相信你
启示十五:神秘第六感
启示十六:存活下来,一切好谈
启示十七:分散风险就是致力于投资组合
启示十八: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启示十九:融资,小心溶资
启示二十:无心插柳“尚且”成荫,有意栽花“当然”要发
启示二十一:“见风是雨”的联想力
启示二十二:亲自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
启示二十三:我不是冷血动物,而是“冷血投资”动物
启示二十四:看到缺点,我就放心
第十章 索罗斯投资作风三十六启示(下)
启示二十五:低买高卖有条件,选购股票像顶店
启示二十六:我是我眼中的我
启示二十七:时间换空间,空间也可换时间
启示二十八:果断
启示二十九:彻底分工就是彻底成功
启示三十:冒险不是忽略风险,豪赌不是倾囊下注
启示三十一:政府护盘,是否为反向指标
启示三十二:不是闲人闲不住,真是闲人非等闲
启示三十三:多弹头导向导弹
启示三十四:要效法索罗斯,先定位自己
启示三十五:我看我我且非我,谁装谁谁就是谁
启示三十六:风雨不惊,无怨无悔
第十一章 反思与建言
国际性的中央银行
国际信用保险公司
对亚洲国家忧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为
建言
结语一场战役,还是一场战争——认清主战场
启示五:小心,明牌就在你身边
1972年,有一天晚上索罗斯听到了国民城市银行招待证券分析师吃晚饭的消息,这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虽然索罗斯不在受邀之列,但他却敏锐地认为其中必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他立即主张买进经营体质较佳的银行股,他的联想是银行业可能要公布利多消息。果然索罗斯买进的银行股的股票获利五成。
被《时代杂志》推崇为“首屈一指的基金经理人”、掌管全世界规模最大股票基金的经理人彼得·林奇在其著作《战胜华尔街》(Beating the Street)一书中,也提到类似的选股策略。林奇认为,与其相信证券商的建议,倒不如自己到一些购物中心逛逛,因为许多股价涨幅极大的上市公司,就是几百万消费者常常光顾的地方。他的用意很清楚,虽然是随意逛逛,却是非常细心地留意可能的黑马潜力股。
彼得·林奇还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他看到妻子穿雷格丝(Leg’s)牌的袜子,觉得很新鲜,便询问妻子这种牌子的袜子有何特别之处。当时制造这个牌子袜子的公司并不是非常有名,但他发现它居然成了妻子的爱用品之后,觉得这个牌子的产品必有独到之处,这家公司也一定花了很大的心血改良产品,终于他下决心投资这家以蛋形包装丝袜闻名的公司,而收获了相当的成果。
1987年记者凯兹在访谈索罗斯之后曾提到,当他坐在伟大的索罗斯面前时,索罗斯已经持有了大批美国波音公司的股票,当时他在52美元放空这家极度保守且富藏现金的公司,并在45美元时回补股票,但当他无意间听到布恩·皮肯斯(Boone Pickens)可能经营波音公司的消息,他立刻反空做多。索罗斯说:“这是经济世界里的特殊用语之一部分。”
索罗斯把无意间听到的消息立刻做了妥善的回应,明牌在哪?明牌竟然就在刚处理掉的股票上。通常一个波段下滑之后,股价多半会疲软一阵子,也很少有人会立即重新青睐同一家股票,但是因为小心、懂得判断、听得懂事件的含义,明牌股就出现在报纸、新闻、电视、广播,甚至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上。1972年,索罗斯的一位朋友告诉他,根据美国商务部一份保密的报告指出,美国日益仰赖外国能源。索罗斯听到之后,再经分析,便买进大笔的相关股票,如探勘石油、煤矿公司等,来年阿拉伯国家实施禁运石油的措施,导致石油危机,该类股票果然上涨。
见微知著,明牌股就在身边;反之,一个不留神,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彼得·林奇也说过类似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回他的女儿安妮问他:“加拿大可丽是一家上市公司吗?”他们家的冰箱就塞满了加拿大可丽公司所出的碳酸饮料,但他并不是很留心这家公司,随手翻了S&P股票指引,没看见这家公司的名字,也就不理会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在加拿大上市,而不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所以S&P上当然不会登录。
林奇很懊悔自己没有追根究底地了解,因为这家公司在1991年上市后,股价在一年内由每股3美元飙到26.75美元,之后又回档到15美元,就涨幅而言,不到一年就增值九倍,比他当年在周刊上推介的任何股票都表现得好。彼得·林奇就认为,孩子们其实就是国际消费族群的一部分,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喜欢某种品牌时,全美各地的青少年也可能都喜欢该品牌。
很多投资人以各种稀奇的方法追求明牌股,其实有时明牌股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眼前为何看不到呢?因为我们做事经常舍近求远。细心的、带有目的观察,将可以使我们选股的功力更为增进。“见微知著”是每位成功投资人必须自我训练的选股功夫之一。
启示六:仙人打股有时错,错误为投资之必然
索罗斯曾经在1987年美国股票崩盘的前两年成功地预测了两年后的崩盘,但是索罗斯这项成功的预测仍然犯下了一个大错。
索罗斯当时研究各项数据,仔细检视全球经济大势后,他的结论是:“崩溃会从日本开始。”在1987年的崩盘事件中,日本债券市场的崩盘成了关键,当年9月份债券期货有极大的投机多头部位无法平仓,债券的殖利率一度上涨超过6%。索罗斯的分析是债券市场的崩盘效应会扩大到股票市场,因为股票市场股价的高估现象远高于债券市场的不合理性,所以他认为日本的股市会领先下挫。
但孰料投机性资金却反而涌进日本的股票市场,试图弥补原先的亏损,果然日本的股市后来又创了新高。索罗斯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一直观察日本不断吹大的泡沫经济荣景,他知道泡沫再大也有破灭的一天,便大胆地放空日本股市,买进美国的股票;结果领先崩盘的是美国而不是日本。虽然日本的股市后来也跟着崩盘,但投资股票者都知道,时机一错就满盘皆输,他本人也承认这一误判让他受创不轻。
彼得·林奇和曾被誉为华尔街股市神童的胡立阳先生都表示过,从来没有一个选股者能够百分之百地正确预估行情,一般投资人所精选的股票也不会全部都上涨,甚至被誉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也曾经犯错;彼得·林奇也坦言自己有一大堆的错误,但他说:“需要的只是在十年内选中几只飙股,若手中的十只股票有三只是大赢,就能弥补其中一两只的亏损和另外六七只表现平平的股票了。”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不会出错的人,相反地,可能还是常出错的人。
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也说过,自己在1981年时犯了错误,因为他没有参与由当时成功的创业资本家所筹募的创业投资基金。因他分析行情可能不会持续太长,这将造成投资人无法投资出场;结果事后证明这是一次误判,因为两年后,这项创业基金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1994年,索罗斯与德鲁肯米勒对日元也是判断错误,结果使量子基金亏损了6亿美元,并且还是在浪漫的情人节当天亏损如此惨重。
一般的投资大众,如果犯了什么投资上的错误,大概顶多只有身边几个朋友知道,有时为了面子甚至秘而不宣。可是身为基金的操盘人,一切操作成果全部摊在阳光下,接受公评,因此有时承受的压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说不定媒体还来个冷嘲热讽一番。索罗斯就曾受过媒体的讽刺。
1993年6月,索罗斯公司预测马克必定会下跌。当时的索罗斯风头正劲、纪录正辉煌,许多经济学者及投机客都持相同的看法,但是他的预测只持续了没多久,3个月后马克对美元强劲异常。索罗斯预言时,1美元换1.625马克,到了9月中旬升到1.61马克。索罗斯之所以如此预言的理由是:“德国必须要调低利率以刺激它垂危的经济状况,而美国利率则应会向上缓升。”许多人也同意,德国的经济处于下滑阶段,因此需要德国央行降低利率,刺激经济,但到了当年夏天,德国经济“冬天”很明显过去了,有了复苏的迹象,使得德国央行调低利率的压力骤减。
另外在当时的欧洲,由于ERM刚崩溃不久,暂行替代ERM的新制度又同意放宽浮动的汇率,此举使法国及其他困于经济衰退的国家不必逼迫自己降低利率,如此就不必苦候德国调降利率的动作了。
投机客知道情况后,认为德国的经济反弹得比预期快,反之美国的复苏脚步似乎赶不上德国,于是热钱便从美国流出,转进德国市场,尤其是德国的股票市场因而呈现荣景。1993年9月19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记者史蒂文森(Richard W.Stevenson)写了一篇新闻稿,标题是“索罗斯先生,马克还是上扬”来糗了索罗斯一顿。
索罗斯的犯错记录可以给投资朋友很大的启示作用,“名医经常死于自己专长的科别疾病”,投资大亨在投资过程中,出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平常心看待出错,积极心找出错误,尽力做到“不贰过”,投资赢家的头衔并不难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