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金敦·沃德中国西南及毗邻区的科学考察
定 价:¥118
中 教 价:¥118.00 (10.00折)
库 存 数: 1
作为一名以园艺植物考察采集为主要任务的职业博物学家,从1911年至1956年约45年的时间内,他在中国西南及毗邻的缅北和阿萨姆地区进行了22次植物考察采集活动。本书在梳理金敦·沃德一生的植物考察基础上,以他1911年、1913~1914年以及1921~1922年三次考察为中心,整理他对三江并流地区的生态环境考察与对世居居民及其生态文化的记录,试图呈现他所观察的人群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利用资源并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的生态文化图景,在西南大发现的历史脉络中讨论西方人的科学考察对西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序一曹津永博士的《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金敦·沃德中国西南及毗邻区的科学考察》一书出版,是件很值得祝贺的喜事。这部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专著,讲述了一位特殊人物在一个特殊区域的一些特殊故事,论说的问题涉及多个专门科学领域。蒙他不弃,多番索序,盛情难却,我只好勉力赘言几句。即使在如今这个信息和交通都非常发达的时代,中国大西南仍然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神秘的地区。那里有高山深壑,大气磅礴、雄浑险峻、仪态万千,生态系统多样,民族文化多元,而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极其悠久。从元谋猿人算起,人类已在那里生息、繁衍了170多万年,在此漫长岁月中,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究竟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恐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一向认为:地球上没有一个地区比中国西南地区更适合环境史家去探究人与自然历史交往的复杂情态与多样模式。在历史上,山川阻隔塑造了西南秘境。那里地貌极其复杂,交通艰难而闭塞,虽然从不曾与外界完全隔绝,但外部世界对它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史记·西南夷列传》开始,历代史书都或多或少对那里众多的族群和特异的风土有所记录,还有《华阳国志》《蛮书》这些专书的记载,但文献记载陈陈相因,直到唐宋,中原人士对那里依然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原社会对西南地区的了解是伴随华夏文明的南向开拓进程逐渐加深的。若从楚人庄蹻入滇算起,自战国而下的西南边疆经略史可谓悠久,但是这里长期受到自然环境(首先是交通)的严重阻隔,而生息于当地崇山峻岭、平坝深谷的众多族群社会发展进程快慢悬殊:一些族群早在数千年前就进入了文明阶段,日益增多的青铜考古发现可以为证;有的族群则直至现代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大规模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当年研习中古史,我心里长期盘桓着若干困惑,其中之一就是:在中华文明一路凯歌向南梯次拓殖、逐渐实现多元交汇和多元一体的宏大文明历史进程中,广大......
曹津永,男,1982年生,云南禄劝人。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云南大学法学(民族生态学)硕士学位,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为云南大学教育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环境史、生态人类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章导论节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节西南大发现的历史脉络第三节学术研究回顾第四节研究思路及其他第二章西方人的中国西南科学考察概述节科考的动因第二节科考的阶段和特点第三节科学考察的组织与运行第三章金敦·沃德及其科学考察节沃德其人第二节沃德考察的时代背景第三节沃德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察第四节沃德在阿萨姆和缅北地区的考察第五节沃德考察的成果和影响第四章沃德眼中的西南环境节水文、山川与地貌第二节植物及其分布第三节气候、作物与村落第四节本章小结第五章适应环境的生态文化节族群分布第二节特殊生计方式与环境第三节住屋与环境第四节服饰、饮食、宗教与环境第五节交通与环境第六节疾病与环境第七节本章小结第六章余论节近代西方人的西南科考的阶段及其特点第二节近代西方人的西南科学考察的影响参考文献附录一金敦·沃德生平大事记附录二金敦·沃德的著作(25部)附录三1911年金敦·沃德考察收集的植物目录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