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首歌,一首悠扬的歌,一首激越的歌,一首唱不停歇的歌;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霜雨雪,这首歌,日复一日地在我耳际回响。
故乡又是一条河,她一直流淌在我的心田里,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一直静静地向前流着。这条河,从南方流向北方,又从北方流回南方;流过田野,流过军营,流过岁月的沟沟坎坎。就这样,悄悄地,悄悄地,山一程,水一程……
唱着这首歌,沿着这条河,步入我人生的秋季时,在某个拐角,父母相继离世,此后,我回那个做梦的地方一年不如一年,走一次少一次,即使回去,常常茕茕伶俜地伫立在亘古如斯的土地上,看天、看地、看村里忙碌的人们,自己似一叶无可停泊的小舟在海上漂泊;没有了陪伴的人,大哥很忙,发小很忙,邻居很忙,我总是来去匆匆;徜徉在乡间小路,环视着村庄,没有了喧腾的人气,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土一池,似曾相识。隔着悠长的岁月,回味那些深深浅浅的往事,我浮想联翩——有多少回,在村口,呆望着曾经通往外面的小土路;有多少回,流连于清清的池塘边;又有多少回,呆望着曾相守多年的脚下那块土地。每当我沉浸在这样的情愫里时,对故乡难以言说的情感便涌上心头——这仅仅是一条路吗?这仅仅是一泓水吗?这仅仅是一方土地吗?不是,从古至今,这条路,曾经有无数人从这里经过!这碧水,曾经滋养了一代代的乡亲!这片土地,凝聚着先辈无尽的血泪和汗水!唉!这路上的脚印是一串串故乡的情怀,这池中的水折射出的是乡人七彩的故事,这土地耕耘的粮食是古人繁衍今人的生命化石。我就是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种的粮,滋润着这片土地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并沿着这条小土路一直往前走,走出了这个当时比较落后的小村落。然而,当我正值成年,反哺这块土地时,却远走他乡;留在这里的,是我人生最快乐的记忆,还有那永远也捡不回来的乡愁。这片炽热的土地哟,你承载着一个游子多少的爱恋与相思啊!我思量着,仅仅追慕、怀忆、神驰是不够的,我要歌唱这片土地,歌唱这里的人,歌唱这里的事,歌唱这里的情。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农耕时代、农业学大寨、改革发展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改革开放以后,家乡面貌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旧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后,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展现在乡村的边边角角。放眼望去,一栋栋气势恢宏的楼房拔地而起,古老的村庄脱胎换骨,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这是时代的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回首往昔,曾经的故乡: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没有自来水,喝的是池塘水;出入的是泥泞路,没有水泥路……生活用具是纯自然的竹、篾、木制品,如竹篰、篾箩、木桶等,如今,这些已不复存在。生产方式近乎原始,犁田用的是牛,灌溉用的是水车,上街入市靠两条腿走路……民风淳厚,过年、拜年、做月半及嫁娶、上梁等民俗仪式喜庆而热闹,乡亲们心里总憧憬着,如今却无以言表……稚童玩的乡野游戏,如捉子、捉梭、走三阵、金木水火土等,古拙而纯挚……这些古老的生产方式、简朴的生活用具、丰淳的民俗礼仪、富于童趣的乡野游戏,等等,在我看来,就是故乡的劳动人民在岁月的长河里凝聚的勤劳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浙东乡土文化。她浓缩着岁月的精华,积淀着流年的沧桑。我感喟:这些古老的文化,蕴含着先辈无数独特的风物之美,又传承了多少年?我们的先辈就是在这古老的农耕文化里滋养着,一代代延绵接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使他们的路越走越宽,让他们越来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如今,这种古老的乡土文化随时间流逝已经逐步成了往事、故事,直至淡化、衰竭、湮灭。我想凭自己微薄之力,用笨拙的笔触把其中微小的部分记录下来,让她在未来的时光中蛰伏、喘息,给后人留下念想的种子——在浙江东部一个乡村,曾经的先辈是那样地生活着的。仅此而已!
拜伦说:“呵,幸福的年代,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生活。”是啊,我多么希冀回到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代,再一次坐在故乡的小木船上,清风徐来,水韵悠悠,载着年少时的怀想,听着摇橹时咿呀的民谣,伴随着船身拍击河面的水浪清音,在清明如玉幽然旷远曲曲折折的江南小河上,凝望着水墨渲染的盘马山,还有那迂回曲折的青青的河崖、含烟吐翠的桑麻沃地,吟唱着那首难忘的壮丽稀有的歌,迎着朝霞,驶向遥远的彼岸……
我有两个故乡,除出生地外,还有第二个故乡——北京,我在那里工作与生活了十多年。本书结集了我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写的近五十篇散文,均已在《中国作家网》或《中国散文网》发表,部分同时在纸媒上发表。内容主要是描写两个故乡的点点滴滴。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发小们,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当求助于他们时,总给予我满意的答复,给本书的文字增添了色彩。
作 者
2022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