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方人如何在中国研究长城和倡导保护长城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威廉?林赛第一次揭晓,在这27年中,他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1987年在中国绝大部分国土“不对外开放”的时候,他如何独步长城2470千米;他如何在9次被抓、1次被驱逐出境,换得新护照之后,又重新开始探险长城;他被驱逐出境的遭遇又怎样戏剧性地演变成了一段“浪漫史”;他如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长城清道夫”;他怎样与百年前的老威廉相遇,并且同心协力去影响长城的未来;他如何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跟着威廉走长城》;他如何探索中国境外的“成吉思汗边墙”;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名人推荐:威廉·林赛是个疯狂、憨厚、忠实的家伙。他怎样,以及为什么要将自己整个成人的岁月及其余生交给长城?请读这本书。
代序
缘系长城(吴琪)
27年前(1987年)的5月30日是个星期六。下午4点半左右,我正在北京龙潭湖附近的龙潭宾馆大厅门口等候朋友一起出去吃饭。那年,我在北京一家日本证券公司打工,临时住在每天每床10元的龙潭宾馆里。这时,我看见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老外”,他身材高大、脸面黝黑,一双圆圆的眼睛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再看他那身打扮:橘红色的背心、灰色的短裤、雪白的袜子,露在他那双大船似的运动鞋上面格外显眼。看样子他是要出去跑步。为了练习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语,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好!你……做什么在中国?”“我在跑长城。”他用只有在BBC英语广播电台里才听得到的标准女皇英语回答我。“跑长城?”我不理解地问。“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长城的书。”“书名是什么?”我紧追不舍。他想了想说:“从沙漠到海洋。”这时,我的朋友到了,我给他留下了姓名。他也告诉我,他叫威廉。
我和威廉在龙潭饭店的这次见面,开始了我们的“合作”的旅程。第319天之后的1988年4月14日,我们在西安——我的户口所在地登记结了婚。因为威廉不喜欢数字13,我们不得不把领证时间由13号向后推迟了一天。
婚姻对我们现代女性来说,也不能不算一件大事。与我在西北大学历史系的同窗好友们的经历不同,我婚后没有和她们一样照常工作,更没有像她们那样,从机关或者大学的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地从一般职员、助教,爬到厅局级干部或教授的位置。应当说我压根儿就没有再工作。我是一个家庭妇女,用现在话来说叫全职太太。这25年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相夫教子。
1988年7月,“蜜月”旅行之后,我们回到威廉的家乡——英国利物浦附近的一个叫瓦勒塞(Wallasey)的小镇,他家乡的地名也带有一个墙字(wall),看来我们和长城的缘分就是天注定的。在那里的两年半时间,除了陪伴和帮助威廉撰写《独步长城》之外,我还得上学,提高我的英文水平,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当威廉到处为出版图书做演讲时,我就劝说听演讲的人购买他的书。
1990—1991年威廉为了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与毛泽东一起长征》的书,重走了红军长征路的经典地段。我就为这个“洋红军”当翻译,寻找老红军和老革命做访谈。在他撰写该书时,我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那时个人电脑还没有普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威廉骑单车考察长城、拍摄长城、和其他山友探险长城的时候,我在家带孩子做饭,为他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我也学会了电脑的更多的操作功能,还有扫描和处理图片等技能,为日后图书和展览的策划做好了准备。
后来,他每次从长城考察回来都抱怨长城上垃圾越来越多时,我提醒他,要不然就闭嘴,要不然就行动。威廉不是嘴上抱怨说说就完了的人,他说干就干。1998年4月威廉就组织了100多个中外志愿者上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我则邀请各大报刊的记者在头版头条做报道。
千禧年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立伊始,威廉和我都是创始人(一共三个创始人)。威廉是会长,我则是会长助理。十年来,协会的每个项目和每次组织的活动都是我和威廉共同商量和一起做的,我们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Team(组合)。当2006年7月12日威廉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里接过“帝国勋章”的时候,他说这里也有你的一半。当时我就毫不谦虚地说:“那是自然!”
威廉众多的朋友之一张丹是他在新华社工作时结识的同事。他在一篇博客文章里这样描述了我和威廉的组合:“威廉擅于寻找理想和方向,吴琪擅于管理将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威廉的亲和力聚拢了许多朋友和社会人脉,吴琪则负责将这些人脉转化成生产力;威廉的朋友们跃跃欲试地想参加他的事业,吴琪就给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并且坚定而且礼貌地督促大家按时间表完成任务;威廉出门去野外远足探险,吴琪在家负责管两个孩子和做饭……”
27年间,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一对。我们得到了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士以及政府机构和中外企业的关注和帮助。 尽管,直到写这个序的时候,我还没见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徐颖经理本人,但是她对威廉和国际长城之友已经关注很久了。一年前我和她开始用邮件沟通。她说她很想做一本有关威廉的书。特别是最近诸多破坏长城环境的事情发生,以及近期协会遇到资金瓶颈问题的时候,我把自己在我爱山野网站(www.5ishanye.com)上的一篇相关文章发给她看。她的回复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并伸出了援助之手:“谢谢你让我分享你们的现况。看过之后,心情很复杂,个中滋味,你比我更有体会,做这样公益性的民间保护活动,多么不易。更多的人是围观。我想,还是多做宣传,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愿意,我们做这样一本书……”
这时候让我马上想到的是,2012年是威廉探险长城25周年,2013年是我和威廉的银婚纪念。威廉在这些年里,除了出版了6本关于长城的著作之外,还有不少散见于各个报纸和杂志的文章和未发表的文字。有的是关于早期长城探险的,有的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长城考察的,还有的是有关2001年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立之后所做的项目和活动的。我想,为何不把这些文字汇集成册呢?况且威廉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基本概括了他27年的“长城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8月于北京顺义
1. 《独步长城》节选
2. 奇遇吴琪
3. 在西安当英语老师
4. 野长城
5.“骑兵”
6. 重返长安之旅
7. 金秋时节
8. 深藏不露的九眼楼
9.“ 装备佬”
10. 再见,新华社
11. 我是国际长城之友
12.“ 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13. 二十年后老朋友重逢
14. 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跟着威廉走长城》的主持人
15. 用“大历史观”来研究长城
16. 深入“毫无怜悯心”的南戈壁
17. 行驶在“成吉思汗路”上
18. 成功的秘诀
通往长城之路
致谢
漫长的惊讶(陈丹青)
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土地贫瘠,人们不得不放弃开垦土地,这样对长城的生存倒是有点好处。在山丹县城周围,长城被窑洞、道路分割得支离破碎。然而,在沙漠地带,只有风沙威胁着长城,因此至今仍能看到相对完整的长城段。这些长城高4米半、宽3米,人是爬不过去的。沙漠地貌平坦,基本上没有自然障碍物迫使长城改变路线;由于地势平坦,长城看起来十分凸显。纵目远眺,天空、沙漠和长城一览无余。
沙漠的宁静令人心悸,暴烈的阳光像是探照灯,从天空直射在大地上。这里人迹全无。太阳光照在我身上,照在长城上。我像是身处梦境。从我醒来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还在做梦,每向前走一步都像是在做梦。我被周围的一切陶醉了,沙漠只属于我一人。瞧,这些是我的脚印。我的忍耐,我的孤独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今天的旅行者中,有幸欣赏沙漠长城景象的,恐怕只有我一人。
在地图上,无论中外地图,都正确地标出了丝绸之路的走向。然而,当年由驼队踏出的丝绸之路,如今成了穿过长城的柏油马路。铺路的沥青在阳光暴晒下发软并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一座高大的烽燧就在路边拔地而起,烽燧旁的行人车马看上去像是活动的小玩具。我在长城脚下观察周围,注意到30分钟内只有一辆驴车、一辆绿色吉普车还有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从烽燧旁通过。
现在,应当考虑一下今天下午和晚上该怎么度过了。封城村看来太远,傍晚怕是赶不到那了。除了距离外,我还发现随着长城向胭脂山延伸,地势也越来越高。从地图上看,胭脂山是龙首山向南的延伸,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的腹地。我精神依旧振奋,觉得今夜在星空下露营那是再棒不过了,于是打算先吃饭。我最喜欢吃馒头,尤其是刚出笼的馒头。饱饱地吃上一顿,然后在长城脚下露营,那该多美。想到这里,即使晚上乃至明天只能靠馒头、清水充饥,我也觉得心满意足了。在英国每天进行长跑训练的距离,不过是我今天走过的路程的一半。那时饿了有面包吃,还有牛奶喝。然而这里只有馒头。对于我来说,能吃到馒头就算是赴宴了。
随着地势的升高,沙漠中的山坡上出现了小块植被。这是绵羊和山羊的“粮食基地”。长城朝着胭脂山的方向延伸,巨大的身躯大体完整,在人烟相对稠密的地方,却有些破碎。这时,从山上吹来的凉风拍打着我的脸,我的身后,夕阳在碎石小道两旁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我来到长城的北侧,想先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片刻,然后吃点东西。
长城墙体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洞,那是牧人为了照看羊群遮荫蔽雨的地方。洞外散落着石头和烧过的树枝。然而周围的嘈声太大,在这里过夜明显不合适。狗在叫,而且是两条狗,边叫边向我扑来。我立刻背起背包,顺手抓起几块石头。这两条狗边叫边跑,扬起一路烟尘,在距离我大约2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蹬起后腿伸直脖子朝我吼叫,露出满嘴獠牙。我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直觉告诉我,为了生存,必须战斗。我用力扔出石头,击中了领头的那条狗,两个畜生稍微后退几步,随后猛扑过来。我又踢又喊,奋力搏斗。我知道,弄不好,我会被啃成一堆骨头。我拼命地踢,左右两条腿轮换着踢,就像引擎上的两个活塞。狗终于后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