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读法(打破传统认知,从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探索《诗经》的未知乐趣)
定 价:¥58
中 教 价:¥34.80 (6.00折)
库 存 数: 29
《诗经的读法》根据台湾交通大学刘龙勋教授的诗经公开课整理而成,本书选取了《诗经》中的重要篇章进行解读,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等国风中的重要诗篇。本书知识面涵盖非常广,讲解角度新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数学等方面,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讲解意涵。本书祈求开拓文学经典教学的新领域,让读者具备人文、艺术和伦理的涵养,关怀人类与文化,以孕育新一代的菁英。
《诗经的读法》是刘龙勋教授多年来研究诗经的心血之作,是对华夏经典的新诠释,对文明教化的再构建。他对《诗经》中的古今异义、历代《诗经》学、《诗经》的篇目与六义、孔子是否删诗、《诗经》中诗篇的作者、《诗经》的句式、《诗经》的创作年代、《诗经》时代的文化圈以及《诗经》的读法一一进行阐述。是不可多得的了解《诗经》的好作品。
历代《诗经》学周朝人为什么要读《诗经》?第一,是为了教人识字。此外,人们还要学习基本的礼仪,比如家庭中夫妻如何相处,如何维护基本的人际关系,这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第二,可以对风土民情有所了解。各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读《诗经》可以使人认识大自然中的草木鸟兽与生态状况。第三,古代没有医学系,读《诗经》可以使人掌握医学常识。因为古代男子要上战场,所以了解一些急救药材是十分重要的。第四,《诗经》可以教人看懂基本星座,比如方位、月份,还有时间,古代没有时钟,人们可以通过星座的位移来判断时间。第五,读《诗经》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气质,使人显得温柔敦厚有教养。第六,可以培养职业技能,比如看公文、写公文,并教人在朝聘、盟会之类的外交场合以诗言志,借助点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具备了这些职业专长,就可以进行社会服务了。006 | 诗经的读法秦汉时期《诗经》学的发展《诗经》学的主要流派《诗经》实际上很难读通,因为自从汉朝政局稳定以后,直到八九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仍然没有学者能将《诗经》从头读到尾。《汉书·楚元王传》记载,汉武帝时,在邹、鲁、梁、赵等地出现了一些专书的先师,也就是专门读懂一本书的人,比如《诗经》或《书经》。这些先师都是在建元年间出现的,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这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没有一个学者可以把一本经书读完、读通。又如《汉书·艺文志》记载,在东汉时期的班固看来,《鲁诗》《齐诗》《韩诗》咸非其本义,也就是说,这三家的讲解都不符合《诗经》的原貌。若是非要在其中挑选一家比较理想的,就只有《鲁诗》勉强符合要求。汉朝人都难以揭示《诗经》的本义与真义,今人当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此必须提示,《诗经》确实是很难读懂的。根据《汉书·儒林传》的记载,鲁国的申培以《诗经》解读为专长,他为《诗经》作注解时,主张疑者则阙,即存在疑问的地方就不去注释,可见此人态度之严谨。同样,《齐诗》的代表人物辕固也具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汉武帝时曾召集过很多优秀的学者,辕固也在其列。当时只要进入朝廷,就有当官的机会,所以入选者往往互相竞争,甚至彼此排挤。辕固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而公孙弘年纪很轻,辕固知道公孙弘前途一片光明,就提醒他要正学以言,端正学术,而不要曲学以阿世。古人多次以乌龟壳占卜,然后对数据进行累计,《易经》就是对数理统计结果进行归纳的产物,它与我们今天实际的人生是无关的。但普通诗经学总述 | 007大众不了解这一点,用《易经》来算命,这就属于阿世,即阿谀讨好、迁就世人的偏好,这种态度是不够理想的。《诗经》的文本只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隶书,另一种是大篆。《毛诗》是用古老的大篆书写的,不是汉朝当时流行的隶书,所以叫古文经。所谓古文,又称蝌蚪文,它是用竹棒蘸着油漆写在竹简上的,因为油漆有黏性,写出来的字头大尾小,形似蝌蚪。《齐诗》《鲁诗》《韩诗》则都是用隶书来书写的,所以叫今文经。西汉的《诗经》学主要就分为这四家:《齐诗》《鲁诗》《韩诗》与《毛诗》。后来还在安徽阜阳的古墓中发现了汉简,这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表明当时可能还有其他流派,但历史上流传的今文经主要就是前面三家。阜阳汉简是夏侯婴之子的随葬品,大约是在汉文帝十五年前写成的,它与齐、鲁、韩三家今文经和《毛诗》在有些地方存在差异,在每首诗前还有所谓的诗序,用来解释每首诗的大意或主题,这是汉朝《诗经》学的一般性做法。我们读《诗经》会涉及所谓隶变的问题。文字在从金文演变到隶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像日月等字变化不大,但像诱字的变化就比较大,并且隶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字被取代,比如牖字后来都改写作诱,这种借代字的出现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解释。牖的本义是旁窗,也就是开在墙壁上的窗户,与开在屋顶的窗有别。《大雅·板》中有一句天之牖民,《毛传》解牖为道,也就是领导、引导的意思,所以郑玄解释为王之道民,国君要领导老百姓。唐朝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说,牖与诱通用,所以可以解释为导,后来很多书中的牖字也都改写成了诱。但这样便会产生歧义,牖字显然有在旁边引导、给予光明的意味,而诱则容易让人产生引诱等负面的联想。这类在隶变中产生的一字多解的情况是需要留意的。008 | 诗经的读法隶书与古文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当年的焚书政策。为了统一文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东方六国现有的文字烧光,《诗经》《书经》等都以秦国版本为准,保存在皇宫中,私藏者皆按挟书律治以重罪,这项严酷的法令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古文经来自鲁壁,秦朝下令焚书时,孔子的九代孙孔鲋认为孔子有传经的功劳,不应该把祖先的这些书烧掉,于是就私自将其藏入墙壁之中,并用砖头砌起来。他害怕泄露消息,不敢将此事告诉子孙,后来逃到了嵩山。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喜欢赛马,他觉得马场太小,打算将其拓宽,下令拆掉旁边孔子的老家,这才发现了墙壁里面藏的书籍。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喜欢读书,河间在今天河北省中部一带。刘德在搜集图书方面甚至比朝廷还努力,他重赏献出家中古书的老百姓,得到后便命人照抄一份,然后把原本留下,将抄本送还对方。他通过这种方法,搜集了很多古书,据说与朝廷的藏书数量不相上下。刘德收集的书籍里就有所谓的《毛诗》,它主要来自大小毛公。大毛公叫毛亨,是荀子的学生,他的学生毛苌称为小毛公,担任河间献王的博士。博士在当时是一种官职。关于《毛诗》的流传,晋朝的陆机曾有描述:孔子传给卜商(也就是子夏),卜商传给曾申,曾申传给李克,李克传给荀子,荀子再传给大毛公。过去没有人看重陆机的描述,认为他的说法并不可靠,但今人则相信了陆机的这种说法,因为出现了别的参考资料。子夏当过战国时期魏文侯的老师,今天的《毛诗》可能就是他传下来的,而他的后学李克曾在中山国进行过统治。20世纪70年代,中山地区曾发掘出很多铜器,鼎上刻有其会如林等《诗经》上的原文,这表明中山地区受《诗经》的影响很大,学者们因而相信了陆机的说法的可靠性。诗经学总述 | 009《诗经》序文再来看看有关《诗经》序文的问题。上海博物馆搜集了一套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因为它流传于楚国,具有地域性,所以其文字十分难读。其中有一篇《孔子诗论》,与后世流传的《毛诗序》存在很大的差异,著名学者李学勤认为这不太可能是子夏本人的作品。总之,上博竹简的《孔子诗论》是我们今天研究《诗经》颇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所讲未必全部正确,但有些地方是十分精要可靠的,可能保存了孔子留下的一些精华。《毛诗序》有大序与小序的区别,大序是全书的总序,位于《关雎》之前,小序则位于每一首诗的前面,学者对此有各种说法。以《周南》为例,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到用之邦国焉属于小序,大序的文字则很多,一直延长到后面,再后面才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正文,这是教科书的标准排布。以上就是《诗经》的序文情况。各家《诗》的特色与命运三家诗中的申培十分重要,他是西汉时期的鲁国人,在秦朝时向人学习过《诗经》,但因为秦始皇下令焚书,所以学业没有完成。汉朝建立后,他听说老师在长安,便赶到长安跟随老师完成了学业。申培所传的《鲁诗》以平实著称,不取巧,主要流传于山东鲁国一带。《鲁诗》大约是在战乱频繁的西晋时期失传的。《齐诗》流行于齐地,相当于山东北部与河北东南部,其重要代表人物是辕固。《齐诗》的特色是喜欢掺杂阴阳五行,附会一些比较怪诞的说法,这是山东地区特殊的环境导致的,比如这里自古以来就时常出现海市蜃楼一类的奇观,齐人因而容易相信这些说法。《齐诗》010 | 诗经的读法是三家诗中最早失传的,约在曹魏时期。据说曹操很忌讳阴阳五行一类的讲法,怕有人以此煽动老百姓作乱,于是他便把全国擅长阴阳五行的方士集中管控起来。当时疾病流行,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有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的说法,学者们可能集体感染了流行病,导致了《齐诗》的彻底失传。《韩诗》传播于河北地区,其代表人物是韩婴,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诗经》。《韩诗》本身虽已失传,但《韩诗外传》还保留着,它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解释《诗经》中的句子,满足一般人喜欢听故事的心理。《韩诗》流传到北宋才失传。《毛诗》的特色在于用序来说明一首诗的大意,而且注重政治教化,认为政府应该教导百姓,让社会风气变得淳朴,这就是所谓的《诗》教,不仅要端正风俗,还要端正每个人的性情。这样做会导致学者用《诗经》来规劝政治上的缺失,将其当作谏书。《毛诗》还善于比附历史,将每一首诗的创作都归于某位国君的统治之下。此外,《毛诗》注重名物,注重解释事物的名称与形状,所以它比三家诗更加平实,这也是唯有它能流传到今天的原因。郑玄《诗经》学中的谶纬之学《毛诗》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郑玄,他是山东人,曾是太学的学生。太学的课本是用当时的文字所写,所以他读的是今文,学成回家后才开始学习《韩诗》与古文。后来,郑玄发现函谷关以东再也没有大学者了,没有人能够当他的老师了,于是他就去了关中,拜当时颇负盛名的马融为师,但马融三年来从未教导过郑玄,都是通过助教来间接教导他。后来,马融听说郑玄学问很好,尤其擅长天文与算术,就找他来谈话,发现他的学问是所有学生中最好的,于是确认他可以诗经学总述 | 011毕业。这就是郑玄读书的经过。郑玄晚年虽然遭遇了党锢之祸,但他专心著述,可谓集两汉经学之大成,是汉代著名的通儒。郑玄在后世很受重视,很多地方都建有他的庙宇和祠堂。郑玄《诗经》学的一个特色是,他先学《鲁诗》,学成后学《韩诗》,最后入关中向马融学《毛诗》。他先有今文经的底子,再学古文经,同时又攻读《周礼》,将《周礼》与《诗经》结合在一起,这已经是当时很多学者做不到的了,而他最后又引入了谶纬迷信的元素。东汉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提倡谶纬迷信,像张衡这种有科学观念的学者不接受,其结果就是一生受挫,郑玄接受了这套说法,还将其编入自己的书中,所以他的书在当时很受欢迎。郑玄是当时补习班的名师,只要用他的教材去参加太学入学考试,就可以取得高分。所谓谶就是灵验,在事情尚未发生时,有些野心家或方士会编造一些隐语或预言,甚至还会画图,叫作图谶。纬是与经相对的,因为儒家有所谓五经六经七经乃至九经之类,方士们为了与儒家抗衡,就假借孔子的言论,针对《诗经》编造《诗纬》,针对《书经》编造《书纬》,乃至编造《易纬》之类。这些书本身都是小册子,虽然体量不大,但其中不无真实的材料。根据一些天文学者的研究,纬书中提到的天文知识确实有些得自上古的秘传,这也是这些书籍能够在汉朝流行一时的原因。《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常逃亡,有时会躲在山中,有人就问刘邦的妻子吕雉:你丈夫躲了起来,你怎么送饭给他吃呢?吕雉就答道:刘邦所在的地方,空中会有不同的云气。当时很多人因此相信刘邦是真命天子。东汉的《汉官仪》记载,光武帝去泰山封禅时出现了白气与青气,白色是吉祥的颜色,所以有人就说这些都属于所谓的天子气。012 | 诗经的读法司马迁在《天官书》中对星象与人类前途的关系多有讨论,像汉朝建立的时候就有很多吉兆,比如五星聚于东井,五星指金、木、水、火、土。相反,日月星辰也会显露出坏的预兆,比如日食、月晕与彗星,彗星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兵灾与天下大乱。另外还有所谓的阴阳气,也就是阴阳二气所表现出的吉凶之兆,比如虹与霓,虹一般是正面的,霓则是颜色排列顺序倒过来的虹,被认为是凶兆,大气结构的问题昭示着世界的混乱与异常。此外,据说伏羲氏要称王时有龙马驮河图的现象,大禹要称王时有神龟驮洛书之类的现象。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引用了《易经》天垂象的说法,即上天会利用天空中的各种现象来预兆吉凶。汉代大学者董仲舒是汉武帝的老师,他对天人感应很有兴趣,认为应当仔细地观察上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他的提倡下,方士们捏造了所谓的五经纬六经纬或七经纬,这些纬书中有一些真正保存了上古时期的记载,真伪参半,并不容易辨别。后来这些纬书逐渐变成了西汉时期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工具,比如西汉将亡之时,王莽就利用谶纬之学声称自己即将称帝,后来果然获得了成功。光武帝刘秀称帝前同样早有预言,他随后将八十一篇谶纬定为法定的经典。接下来,刘秀的儿子汉章帝召集国士学者们在白虎观讲解五经的异同,并将谶纬之说加入其中,当时的记录者班固据此写成了《白虎通义》。这本书有其政治目的,即将经书与纬书混杂在一起,让经学谶纬化,从而巩固刘秀所建立的政权,这使得东汉时期形成了浓重的谶纬风气。匡衡等学者彻底接受了皇帝的这套说法,因此可以顺利地一路升官,不迷信的张衡等人就始终无法升官。因此,郑玄只好顺从皇帝的政策,将谶纬引入《诗经》,这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留意的
刘龙勋,台湾交通大学人文通识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新诗赏析》。刘龙勋教授对《诗经》颇有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读风格,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目录《诗经》学总述 001《诗经》中的古今异义 003历代《诗经》学 005对历代流行学说的检讨 020《诗经》的篇目与六义 026孔子删诗属实吗? 028《诗经》中诗篇的作者 029《诗经》的句式 030《诗经》的创作年代 031《诗经》时代的文化圈 033《蒹葭》的读法 0342 | 诗经的读法国风·周南 041关 雎 043葛 覃 059卷 耳 067樛 木 076螽 斯 080桃 夭 084兔 罝 088芣 苢 092汉 广 096国风·召南 105鹊 巢 107采 112甘 棠 116羔 羊 120摽有梅 125小 星 128江有汜 133野有死麕 137何彼 矣 146驺 虞 150目录 |3国风·邶风 155柏 舟 157凯 风 164匏有苦叶 170谷 风 177静 女 184新 台 188二子乘舟 191国风·鄘风 195柏 舟 197桑 中 201相 鼠 208载 驰 210国风·卫风 215淇 奥 217硕 人 222 氓 229伯 兮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