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学溯源及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而牧之这一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指出游牧生产方式发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史前时期,是人类应对蒙古草原地区自然环境由暖-寒、由湿-干等的变化,根据新形成草原自然环境的气温及降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调节自身选择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经历了自史前至明清百余万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基本阶段特征如下:史前至先秦时期是发端及初步形成阶段、秦汉至宋元时期是曲折中稳步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则是走向衰落及大变革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草原环境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以游牧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时期,环境整体状况都较良好,明清以来既是游牧生产方式的衰落及变迁时期,同时也是环境开始普遍恶化时期。本书以蒙古草原为考察对象,对历史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下的蒙古草原环境状况加以考察,以期对当下环境问题治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崔思朋,内蒙古大学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环境史,博士毕业论文荣获“清华大学二0二二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倪玉平教授)。已出版三卷本《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年版)等著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求是学刊》、《求索》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清史参考》、《历史与社会(文摘)》等全文或摘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