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333个地级市,按照之前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地级资源型城市数量占比高达37.5%,这些城市在新中国70余年飞速发展,以及建设新中国独立工业体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做出了支撑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受“国内剥夺式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多数资源型城市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问题频出的“问题区域”。而资源型城市乡村地区作为资源开发的直接作用阵地,在粗放式资源开发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绝大多数矿区乡村及其周围地区成为了“问题区域”的焦点区域,其生态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更是成为了资源型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焦点问题和推进SARD(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卡脖子”问题。 据此,本书立足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市域尺度资源型城市和矿区村庄村域尺度SARD量化分析结果,基于新内源式发展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耦合视角探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SARD的协调机制,并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中现存的问题,面向问题导向探究助推我国资源型城市SARD的制度创新与设计,以期在统筹国内资源型城市粗放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积累经验,并希望在拓展资源型城市矿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推进资源型城市SARD研究的综合化。
刘晓琼,女,青海湟源人,博士,现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乡发展、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工作,具体开展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乡村规划与空间重构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多项国家基金项目,主持2020年度,协助主持2015、2016年度,参与2017、2018、2019年度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主持陕西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以及多项陕西省地方发展项目。出版专著3部,参编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