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道名分”,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本脉络。《春秋》尤重名例,董仲舒所申述的“五号”与“五科”之说即可视作为对《春秋》由“名”见“义”、“名”寓褒贬之义旨的贯彻。而其所论《春秋》之辞又包括《春秋》“属辞”之一般观念与原则与具体的书法现象,可谓考论《春秋》辞法不可略过的重镇。总之,“名”在董仲舒的思想中贯通经学与义理之畛域、沟通天道与人事之际、范围心性之内与教化之外,其名号学说更是先秦儒家“正名”观念向汉代及之后的“名教”思想演变的中间环节。
张靖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美国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哲学系访问学者(2020),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交大“董仲舒青年学者”,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儒家经学、中国哲学。博士论文为《“发天意”而“正名号”——董仲舒<深察名号>篇文献考辨与经学诠释》于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答辩,经评审专家一致认定为一篇优秀论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批准号:19ZDA027),及省部级课题一项,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曾在国际AHCI刊物Religions,《孔子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哲学分析》《经学文献研究辑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注译《传习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