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荒野意象这一概念隐喻进行溯源梳理的基础上,将美国文学发展置于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观照,通过梳理现代化酝酿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代表作家、作品对荒野的刻画,着重阅读、梳理17世纪殖民主义时期到20世纪末期的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以生态主义批评和空间地理学为研究切入点,将荒野作为地方概念的一个重要维度,剖析其背后的宗教、生态和隐喻内涵的同时,梳理人类对“荒野”地方感的依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变迁和发展规律。 同时,把荒野意象置于美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综观和探究,对每个阶段美国文学中的荒野的刻画进行梳理、整合,提炼这一概念隐喻的不同内涵,寻找并勾勒背后折射出的美国文学传统演变轨迹、特殊的艺术本质和特色,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预见其可能的前景,对美国文学中的荒野书写对当代美国生态批评思潮的形成与变化赋予的启示也给与了关注。
南方,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斯特灵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北师范大学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分会常务理事、京津冀MTI联盟副理事长、全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常务理事、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河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译审专家;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语言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其他省级社科和教改项目多项,在研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河北省2021年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英美诗歌欣赏”主讲人之一。出版专著1部,译著6部,副主编出版教材3部,在《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