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解纷机制的起源和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相匹配,是一种能独立于当事人所在的物理场所、大部分或主要过程利用互联网信息和通信等新技术进行的解纷机制,其最早适用于电子商务纠纷,随后逐渐推广到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权属等民商事纠纷类型,成为数字时代解决纠纷、预防纠纷的有效途径。智慧法院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实现现代科技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高度融合,打造以新技术为依托、以法治理念为核心的全业务办理网络化、全流程依法公开化、全方位服务智能化的人民法院现代化审判体系。在这一目标下,在线解纷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作为“网上枫桥经验”而成为智慧法院建设的重要创新实践,也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中国化路径。由此,我们寻求数字时代新技术、解决纠纷与实现正义之间更多的连接点,探讨完善、发展在线解纷机制过程中所要面对与解决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制度和具体规则问题,同时,丰富、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应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未来法治研究院数据跨境流动与域外在线纠纷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吉林大学法学学士、英国莱斯特大学法学硕士、吉林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挂职)等学位或经历。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等中外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中文专著、英文合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北京市教学改革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科研基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