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是魏晋南北朝的主流学术思想,对整个时代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文艺本体论、文艺价值论、批评方法论和审美趣味论等方面。玄学的“有无”之辨引导了士人思考文学、绘画等艺术的本体问题。玄学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也为士人设计了理想人格,审美主体的精神人格及主客体交融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不断变化,呈现出从“得意”到“自适”的发展特点。而玄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辨名析理、得意忘言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东晋南朝文艺批评的思维水平,也在逻辑方法上成为文艺理论著作的撰写与体系建构范式,促成了“才性”“本末”“意象”等范畴从哲学向美学转变的新内涵。在清谈活动中,由求通到攻难、由简切到才藻、由析理到意气的审美风尚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自然”“清”“清丽”等范畴。玄学在东晋南朝时期从玄理思辨逐渐向审美转化,成就了文艺的深度与灵魂,促进了文艺批评的嬗变,也塑造了玄学美学的品格。
黎臻,女,土家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论、美学。主要著作有《两晋文士的人生趣味与文学世界》《世说新语选》,合著《中国艺术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参与编著《汉末三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1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