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左翼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整体阐释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总体特征、表现重心、革命书写、审美形态及文学史意义,着重从历史、革命与审美三个维度来分析其特点,并从历史与现实层面做出价值观照。书稿从对文学文本的考查出发,拓展至文化现象的探究,研究视角多样,从文学、历史、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审视“左翼乡土小说”。其学术价值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左翼乡土小说上承五四乡土小说,下启解放区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同时又与日苏文学联系紧密,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呈现中国乡土小说的整体演变情况。 其次,左翼乡土小说家紧密关注现实,有着明确的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对当前乡土小说创作不无启示意义。 再次,包括左翼乡土小说在内的左翼文学文革时期遭到严重贬抑,进入新时期后又由于有着明显的阶级标识和功利意图而不被重视,通过重新梳理方能正确评价其历史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又次,以往主要集中于单个作家作品或单个作家群体方面,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研究模式不利于形成整体性认识。本研究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解读,有助于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总之,本研究对于全面、系统地推进左翼乡土小说研究的深广度有一定意义。
田丰(1981-),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研究。已出版专著《两弹元勋:邓稼先传》(长春出版社2017年版)和《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传》(河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与贺仲明教授合著《转型中的乡村图景——贺享雍<乡村志>研究》(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两篇)《新文学史料》(三篇)《文艺争鸣》(两篇)《当代作家评论》(两篇)《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暨南学报》《中国文学研究》《中南大学学报》《艺术百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学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