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对人和人的残疾特征进行研究,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残疾而非残疾人,重点对残疾社会现象而非残疾自然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重新认识与理解残疾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态,然而根据《世界残疾报告》显示,人的一生当中某阶段都不可避免具有残疾的特征,尤其是人的生命进入老年走向残疾是大概率事件,“残疾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残疾与生命始终形影不离,残疾人从来就是人类的一部分,健全与残缺构成生命的全部”,所以“生老病死残”构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体现着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本书想表达的是我们推动残疾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应以残疾人的自由解决为最终归宿,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要通过消除一切制度、文化和社会的障碍,让残疾人像健康人一样“自由地发展”。另一方面,应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残疾研究水平,残疾研究水平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相匹配,包括残疾发展的行动理念、原则、操作思路和监测评估,从而提出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国声音和制度方案,不断引领和自觉推动全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
聂翔,男,江西抚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项目评估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现任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多次参与世行、亚行以及其他NGO机构项目评估工作,主持参与完成十余项各类残疾人研究相关课题,在《残疾人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 李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