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演化发展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遗传基因、基因表达和后天成长环境的综合影响。 本书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为出发点,论证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中国腹心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时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颅骨)遗传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亚洲蒙古人群体质因素从北京猿人一直到现代人保持了稳定的传承。最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少量类似尼安德特人的外来体质因素。新石器时代亚洲蒙古人群“古中原类型”体质因素一直占据主流。最先在仰韶文化中期的铸鼎原西坡、姜家梁等地出现可能源于多处,但相对活动距离较为局限的“同种系多类型的复合体”人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大型聚落的情况。到商代晚期,来自于安阳殷墟以北区域的北方人群体质因素大幅度的改造了社会上层,且殷商王族很可能引领了一次北方人群南下入主中原的人群大迁徙,但对社会下层影响较小,并未根本上改变中原腹地人群的主体基因结构。战国晚期,以古中原类型为主体遗传特征的人群在秦人的引领下实现了大范围的人群整合,奠定了最早大一统政治格局的人群体质基础。秦汉以后人群迁徙、流动日渐频繁,域外人群不断融入中原文明体系,深受中原文明文化体系影响的人群不断拓展到黄河中下游以外地区,但亚洲蒙古人群中北方体系的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西北类型人群一直是活动于该地区的主流群体。现代汉族基本体质特征在宋代已经基本奠定。“传承与交融”是中国腹心地区古代人群起源、发展与交流轨迹的基本特征。
原海兵,男,汉族。现为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四川大学第七批“校百人”计划。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先秦考古。迄今已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著作或考古报告九部,曾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一项以及其他合作项目多项。 王明辉,男,1973年5月出生,1999年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体质形态、古代人群健康、人群迁徙、食性研究和遗传结构等方面,曾经对中国五十多个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50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