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实践-主体研究视角,吸收外来人理论、关系研究、共同体与认同研究相关成果,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浙江竹源地区的松香生产技术和松香行业为切入点,分析该地区“松香客”群体的异地边缘化生存状态和对乡土认同的现实需求,以此解释他们如何在流动实践中维系村落共同体,呈现日常生活意义。 第一章讨论竹源地区大规模“松香客”群体的生成,从生计困境、采脂兼业传统、松香生产政策支持、乡土网络传帮带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二章讨论竹源松香生产群体的技术民俗与异地边缘性建构。技术实施中的劳作、生活异化以及技术身份底层化,共同构筑生产群体的异地边缘性。第三章讨论竹源松香经营群体的行业实践以及行业建构经营群体的异地边缘位置,行业关系网络建构经营群体的异地“不融入”;行业低端性和非正规化特点使经营群体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不匹配。第四章对“松香客”与流出地关系进行集中分析。异地边缘化激发“松香客”对乡土认同的现实需求。他们在家乡民俗生活中寻找认同归属感;通过捐赠、做公益等方式获得社会地位补偿,其所属村落也在社会文化资源的激活整合与物理空间的建设更新中实现共同体维系。
王惠云,民俗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从事社会学、民俗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民俗学、社会治理等。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百村社会治理”子课题。已在《开放时代》、《自然辩证法通讯》、《民俗文化典籍》等期刊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