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把握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运用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外,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挖掘其传统文化的根脉。目前既有的研究大多从道德发展史或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缺少从思想家个体入手的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以孔子、孟子、庄子、董仲舒、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七位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和框架模式,完整、清晰地梳理和勾勒了思想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并深入解读了某些重要思想,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者、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参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本书行文极为流畅,引文非常丰富,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虞花荣,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伦理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重要课题,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主要讲授课程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
导言第一论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二论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三论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 一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庄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庄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四论 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 一 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董仲舒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三 对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五论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 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六论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 一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第七论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 一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二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 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