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是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一年级规划设计专题一的研究成果汇集。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规划设计专题一:空间规划围绕国家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等战略性议题,选择典型城市和地区200km2左右的区域作为教学对象,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空间规划、专家评审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强化肩负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延展跨学科综合素质、提升多元方法运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空间规划研究分析的专业训练,促进专业拔尖人才的成长。本书选取20102014年部分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空间规划的创新思路,体现研究性、科学性、战略性的特点,为规划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素材和资料。
本书是一个记录册,以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为视角,对我国近十年来城市规划、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侧面展示,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这一时期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大城市地区经历的城乡统筹、新区拓展、存量用地改造、产业创新、文化保护等种种空间发展的阵痛和规划理念的变化;本书是一个案例库,结合研究课题和对象,设置了多个专栏,展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所采取的战略、政策、措施,供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参考;本书还是一个工具箱,展示了研究生们在空间规划训练中探索的研究方法、愿景展望等,初步形成了空间规划的基本工作路径,便于读者在规划实践中继续深化发展。
本书适用于有规划研究及其相关学科专业基础和设计能力的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可提高其思辨能力、研究能力、空间设计能力,增强其对城市发展的全局性认识,培养其形成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书可用作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序言 01
新形势,新使命: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教学目标与研究生专业教学体系的衔接
.. 在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规划变革和实际建设需要,培养学科拔尖人才,是城乡规划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挑战。.. 改革开放后,研究生学位制度逐渐得到推广。作为城乡规划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规划设计课受到有关高校的广泛关注。早期的规划设计课,多与教师的科研和规划设计任务密切结合。研究生们在教师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摸爬滚打,学习理论方法,认识规划,积累实践经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引进市场机制,实行收费教育,对以教师科研和横向项目为平台的规划设计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如下:教师项目来源不一,并不是所有教师项目都适合于研究生教学,有些科研或横向项目与规划设计课教学目标不一致;项目难度不一,不易控制教学进度、深度和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实行收费,教学采用横向项目,也易于造成研究生设计课为教师科研、横向项目服务的印象,引发不满。加之多年的规划实践,使得我国城乡规划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的规划设计训练要求也越来越高,合适的教学选题成为难点。真题真做,受时间限制,无法完成最终成果。假题假做,难以获得必要的甲方支持,也就不能对现场进行调研。..特别是2010年新设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型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时间被大幅缩短,三年改为两年。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专业教学成为硕士研究培养的关键时间段。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经过多年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实验和反复研究讨论,决定对设计课进行改革,实行studio制,称为规划设计专题,即大班上课,统一选题,集中教学。第一学年规划设计课分为两个专题,秋季为空间规划设计专题,春季为整体城市设计专题。本作业集展现的是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教学成果。..从近几年的规划设计专题课的教学实践看来,空间规划设计专题教学取得了研究生的普遍好评和显著成就,完成了多个创新型规划设计课选题,其中有地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整体影响,以及存量用地调整对城市制定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的影响等。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选题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国内多个重点地区和城市,通过与选题密切相关的实际调研和规划制定等工作,研究生们既掌握了规划设计的技术路径和方法,增长了规划设计必须掌握的战略理念,锻炼了规划设计能力,也对国情和地方城市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本研究生研究成果的起始,下面对本教学过程相关的几个教学问题和与研究生专业教学体系的联系等进行简单讨论。..一、对空间规划教学重点的认识..1.对空间规划的认识..我国历来比较注重物质性规划。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掌握了更多的空间发展资源。多年来,作为国家发展总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发展战略一直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沿海重点发展战略等。近年来的国家新区政策,高铁建设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也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和一系列分权改革措施的实施,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逐步得到培育。同时,地方政府权力的崛起,成为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实际管理者。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和区域竞争意识盛行,使得区域发展的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区域差异和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为应对区域不协调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以赶上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国家发改委对多年沿用的五年计划进行改革。在空间方面,引入了主体功能区等手段,弥补缺失的区域空间规划政策,期望促进国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指标方面,五年计划明确列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去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加强政府监管的责任指标,主要对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方面进行具体约束。..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不协调问题逐渐突出。其中,如住建部的城乡规划,国土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发改委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衔接等,都涉及空间布局,相互之间不交圈,引起中央有关机构的重视,呼吁一张蓝图干到底。为此,有关部门联合发改委、国土部、住建部等开展不同部门主导下的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其中,厦门、海南等地的多规合一实验,试图针对空间规划编制的无序状况,研究建立适合国情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ESDP)出台,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的做法,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欧盟空间规划的目标是空间融合和政策协调,包括不同空间尺度、跨越部门和区域的政策整合,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竞争力的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空间发展秩序安排方面仍有显著差距;无论是国家和区域开发或是城镇群布局,都存在人和自然、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与乡村空间之间不尽协调的问题。通常认为,长期缺乏空间布局规划是造成我国空间发展无序的重要原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峻,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保护不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因此空间有序发展就更为重要和紧迫。..一般来说,空间规划可以理解为对区域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经济活动等的空间布局和秩序安排,以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对未来区域空间格局的正确判断,对长远目标和实施途径的合理设计等社会需求,给空间规划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对空间规划教学重点的认识..研究生规划设计课以空间规划为选题,可以在本科阶段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训练基础上,利用已经掌握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对研究地区和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对空间发展规律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能力;针对空间秩序组织和布局安排,培养不同空间利用主体需求的利益平衡能力,以及立足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的战略制定能力。通过空间规划训练,还可以学习掌握为空间规划科学决策提供判断依据的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技术,环境、生态保护分析技术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技术战略决策知识。..空间规划涉及城乡开发建设管理必需的空间开发秩序、组织规律和知识。空间规划除了研究空间秩序组织的现状以及发展远景,还包括空间规划的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教学需要,规划设计课的空间规划主要对区域发展的空间秩序和组织开展教学。空间规划体系和保障仅仅作为空间规划的外部条件引进教学。空间规划的理论以多学科为基础,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乡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土木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有关空间规划的理论,课程主要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深化讨论研习,有关基本知识储备依靠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当今学科发展的前沿都立足于跨学科合作的重大发展理念更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范式、社会文化转型的组织机制等。世界、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社会转型需求以及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应用实践,推动了与空间规划有关的学科发展和进步。空间规划的教学,希望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有关学科的发展,培养研究生掌握前沿学科发展进展的综合和创新能力。..二、空间规划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在申请清华大学精品课程时,空间规划教学团队提出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拥有快速大规模城市化的试验田(全国范围)的优势,任课教师参与国家的重要科研项目,具有强烈的国家战略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拥有研究方向明确分工的教学团队(城市规划与设计、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城市文化历史、城市生态学、城市交通)。.. 第三,有长期积累的、力量雄厚的科学共同体(高校-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教学资源。国际上与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国内与有关高校(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政府和管理部门长期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第四,有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理论体系;包括生成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哲学指导)。..结合这些优势,教学团队提出,空间规划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培养城乡规划拔尖人才模式,寻找在规划设计课训练方面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解决空间规划问题的科学探索能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综合潜质,参与空间规划研究、制订所需的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战略的专业意识,以及对空间规划战略进行学术提升研究应具有的拓展先进学术理念的国际视野。..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每年的空间规划设计专题都对课程选题进行了充分和仔细研究,争取能够紧贴国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教学进程,采取两阶段法,前八周为现场调研和专题研究,后八周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空间布局规划。其中,专题研究既要求完成空间规划需要的基础性前置研究,也要求对空间发展的某个专项领域,包括经济、社会、人口、产业转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支撑等发展条件、发展规律和前景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空间秩序组织面临的专业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建议。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空间布局规划,侧重各个专项研究的综合整理,对空间发展的秩序组织进行整体分析,区域比较,发现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凝聚战略愿景。..三、空间规划设计专题与研究生专业教学体系的联系..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采取4 2的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受制于教学资源组织的限制,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时间安排早于整体城市设计专题,作为硕士阶段第一个规划设计专题,前与四年级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课和六校联合毕设相衔接,后与硕士阶段的第二个规划设计专题整体城市设计相连通。..在教学上,前置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已经使学生积累了制订总体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六校联合毕设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针对特定地区城市问题的综合分析和一揽子城市设计解决方案的训练环境。后接的整体城市设计,得益于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战略研究和空间布局训练,任务地区与城市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和跨学科跨部门协作的基本概念容易得到树立,整体城市设计需要的区域问题分析和空间战略把握得到先期训练。..近几年的空间规划专题训练,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规划设计院,参与设计院有关项目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的城市设计热闹非凡,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规划院工作,能够很快应对诸如整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划,城市战略研究等开放性规划工作。课程完成的有关的设计专题成果,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 ..综观空间规划设计专题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果,整合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初见成效。(1)理顺本、硕城市规划设计课体系,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具有清华特色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课教学框架和内容;(2)探索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发展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视野(相关国际案例和理论前沿学习与分析)和地方问题(地方有关部门的深入合作,相关专家的邀请)相结合的空间规划训练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选题能力以及独立调研和研究能力;(3)成功探索了人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训练路径。通过有重点地选择全国典型地区,积极参与到国家战略研究的相关环节,以实际课题为基础,学习、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技术路线;提升了研究生独立解决城市规划与设计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设计专题是目前国内唯一研究生研究学习空间规划与整体设计的大型城乡规划课程。..结束本文时,想起吴良镛先生在《城乡规划》(第2版)所写的追忆中对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所做的总结,谈到几十年的城乡规划,他说:几十年经历反映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纲领,规划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有城乡规划的学术思想,但学术思想在不同时代要有相应发展;要有理想,但不是空想。空间规划设计专题要教给学生的,根本说来,恐不会超过于此。吴唯佳2016年10月于清华园
吴维佳,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乡规划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空间规划负责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规划理事会常务理事。
目.录
序言01(吴唯佳)III序言02(于涛方)IX序言03(武廷海)XIII序言04(赵.亮)XVII1.首都功能提升下的北京新城发展转型之一:昌平11.1.概况21.2.现状问题判断41.3.发展资源61.4.空间规划方案121.5.面向前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272.首都功能提升下的北京新城发展转型之二:房山412.1.地区概况422.2.现状认识432.3.发展趋势522.4.规划方案552.5.结语723.东南亚桥头堡与昆明机场新城的发展战略:长水航空城793.1.基本概况与现状803.2.新机场地区空间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833.3.空间规划方案933.4.结语1084.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上海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选择:上海浦东1174.1.沿海地区现状认识1184.2.区域问题与机遇1244.3.空间规划1404.4.结语1535.新型城镇化下的再崛起,存量用地更新的广州发展新路径之一:.两江地区1615.1.区域概况1625.2.区域研究与趋势判断1695.3.空间规划1785.4.结语1896.新型城镇化下的再崛起,存量用地更新的广州发展新路径之二:.白云地区1976.1.区域概况1986.2.基本判断2016.3.空间组织2096.4.结语2307.京津冀协同的北京外围地区发展战略之一:河北雄霸安地区2357.1.霸州市、雄县、文安县概况2367.2.基本判断2377.3.空间规划2487.4.结语2698.京津冀协同的北京外围地区发展战略之二:天津蓟县地区2878.1.蓟县概况2888.2.坐拥山水,是经济发展的掣肘,还是未来可持续的宝藏?2888.3.生态和文化导向下的空间规划情景3058.4.结语323致谢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