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主要是选取新时代社会各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旨在以生动的故事阐释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展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努力塑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发起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信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能够使道理更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讲好故事能滋润心灵,引发思考,鼓舞人心,坚定信仰,给人希望和力量,还能让人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双重共鸣。
本书作为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名称:高校思政课讲好新时代故事的有效表达研究,申报编号:21SZK12843001,该出版项目获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资助)的配套成果,聚焦讲好新时代故事这一基本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新时代的场域,贯彻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选取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时代故事。本书希冀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好“新时代的话”、讲清“新时代的理”、走好“新时代的路”、宣传“新时代的道”,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维度、多视角的协同阐释,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进对这一伟大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沿着这一思想指引的正确方向奋进新时代,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首先,新时代故事是历史展开的一个窗口。从构词的风格看,新时代故事是一个复合型的词语,是“新时代”+“故事”的组合。但要想把握新时代故事,绝对不能简单地从构词上去理解,而应从历史、哲学的视野来把握其本质,即新时代故事是以实践为本质,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新时代”不是标定时间的抽象化标签,而是标识社会实践发展的具体尺度;“故事”也不是一种抽象化的以语言塑造的虚假存在,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具有鲜明的实践本质。因此,新时代故事是置于新时代的时空方位下,以反映新时代社会实践为主题的故事,它既是新时代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又具体地、历史性地参与并影响了新时代的塑造。本书所选取的故事都是以新时代历史时空为基本发生场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构建对宏大历史主题的故事叙事,以故事讲述“活历史”。新时代故事所具有的历史典型性,成为标识新时代的一个窗口。廖俊波、黄文秀、李保国等先进人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们的故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主题、奋斗目标和价值立场,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
其次,新时代故事是对科学真理的生动诠释。故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现实的土壤和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社会实践的印记,是理论的载体,具有鲜活性、生动性的特点,并以阐释道理、表达理论、传递思想为基本使命。新时代故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小切口”展示,它既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又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理论源于中国实践,中国实践彰显中国理论”的辩证统一性。本书选取的典型事迹与先进人物,无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逆行者”、平凡英雄,还是从革命岗位退下来的老革命、老功臣,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大陆人,还是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爱国人士,他们要么深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要么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能经受时间检验的,可信可学、拿得出、立得住的典型。这些故事展示出先进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家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彰显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不断显示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推动群众性理论武装走向深入,进而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价值共识。
倪鑫,1978年5月出生。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先后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3项,参与军委课题1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大国之脊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燃灯校长”张桂梅
倒在“战位”上的罗阳
海归教授黄大年
党的好儿女
“绿化将军”张连印
党的好干部廖俊波
“大山的女儿”黄文秀
“我们的伯祥书记”
“小巷总理”林丹
“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
奋斗者的身姿
“当代愚公”毛相林
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
“网红校长”王树国
永不言败的江梦南
当代青年的奋斗故事
英雄的中国航天人
24年磨一剑的航天员
“寒门贵子”庞众望
道德的楷模
一个纯粹的“90后”
温暖人心的力量
最崇高的捐助
“抗癌厨房”的故事
“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
鸿星尔克“破产式”捐款
祖国在心中
信念的颜色是中国红
“守岛英雄”王继才
“为国护海模范”王书茂
守卫边疆的姐妹花
站在爱国一线的陈百祥
“台湾表妹”李乔昕
平凡的英雄
“英雄机长”刘传健
“孤勇者”归来
“逆行者”的身影
留“遗言”的故事
文化的力量
“钉子户”的文化坚守
蓝天野的双重人生
敦煌女儿
三大英雄史诗的故事
北京冬奥会里的文化故事
一只掉队的“小鸽子”
“诚信奶奶”陈金英
回家的路
后记
《温暖人心的力量:新时代故事集》:
寿光,山东省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的美称,因其能满足亿万国人的蔬菜消费需求,甚至能影响全球各地的餐桌。
看着今天寿光的高光时刻,谁又能想到,30多年前,寿光还是一个有名的贫困县(1993年撤县设市)。当时的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县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找到了一条让寿光县摘掉“穷帽子”、让寿光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新路子,终于把这片土地变成了全国的“菜篮子”。在实践中,寿光蹬出了一个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被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归纳为“寿光模式”。作为打造“寿光蔬菜”品牌并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王伯祥是这一模式的构建者和有力推动者。
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对100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了表彰,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作为其中一员,被授予“改革先锋”光荣称号。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体现了党对这位改革者的充分肯定,对王伯祥本人和整个寿光都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党和人民从来不会忘记,也不会吝啬对改革者的赞誉。每每提及这位曾经的县委书记,寿光的人民群众都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亲切地称呼王伯祥为“我们的伯祥书记”。这是人民对这位引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幸福路的强县富民好书记最大的肯定!
蔬菜交易市场横空出世
1986年,王伯祥出任寿光县委书记,寿光县当时还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拖后腿的贫困县。王伯祥任县委书记时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老百姓没钱,咱得想办法。”上任之后,他一直思考如何把寿光县的经济发展起来,撑起寿光县人民走向富裕的一片天。经过不断走访调研,王伯祥发现寿光县有一个特殊现象:马路边会自发地形成蔬菜集散市场。老百姓在这些市场自发地摆摊,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原来,这与寿光县的地理区位有很大关系。王伯祥注意到,寿光县的西北角有一个胜利油田,油田周围无法种植庄稼,更没有蔬菜,但是这个地方却有三四十万名工人,粮食和蔬菜需求量很大。寿光县有蔬菜供应的条件,所以两地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交易市场。
在王伯祥看来,这种“野生”的蔬菜集散市场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蔬菜交易市场,但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他决定创办一种更加精细化的蔬菜交易市场,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寿光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细微之处见真章。王伯祥的领导素养和敏锐思维体现在他善于从现象看本质,从细微处想点子。建蔬菜交易市场的想法有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局限,建市场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王伯祥顶住重重压力和外界的非议,在寿光县南部建立起了专业化蔬菜交易市场。同时,为吸引客流量,寿光县还集中完成了“十横十纵”干路建设,以保证“村村连市场,晴雨都通车”。
王伯祥提出的口号“五渠通天下,四海集一市”,吸引了全国的商贩来寿光县做蔬菜交易。把地扩出来之后,小商小贩就满满当当的了,山南的、海北的人都来了,买菜的、卖菜的也都来了,很快,乌泱乌泱的人就把地方占满了,所以第二年再扩大,第三年又继续扩大,连续五六年,蔬菜交易市场就形成了。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经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并出口日、韩、俄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寿光市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买全国,卖全国,大买大卖,大进大出”已成为寿光物流园进行蔬菜交易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