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解放区文学与后期解放区文学的关系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所持主流观点向来为凸显二者差异性的“断裂论”。但事实上,二者只是解放区文学的不同阶段,其中仍然存在着作为解放区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本书以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主要从追求革命功利的文学观念、深入群众生活的实践路径、追求现实性品格的题材取向、群众与知识分子的对比观照、民族民间形式的运用与改造等五个方面,对于解放区文学前后期关联性作出系统的研究。这不但有助于还原历史本真,而且对于理解解放区文学的一体性及其整体走向的发生、从文学自身发展视域去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意义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秦林芳,男,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授、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浅草—沉钟社研究》《丁玲评传》等学术专著多部,译著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性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合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