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本书草稿写于19821985年之间,大体上各章节皆已草成。记得当时有一突出自我感觉,即每撰一章,皆下笔不能自休,难以收束,心中总是存一大文学史概念,贪大求多,加之亦有删削容易补写难观念,以为文字涨出无妨,于是竟至一节有达二万字,一章有达六七万字者,粗计之总字数约近百万。其后多次念欲整理定稿,而面对大堆盈尺稿纸,及日渐漫漶圆珠笔字迹,竟产生无从下手之感,每每将自己吓退。于是延宕再三,日诸月居,光阴荏苒,不觉已过十稔。其间杂务牵缠,再未回归文学史事。眼见得其他各卷文学史先后付梓问世,颇觉自己已成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有了精神压力亦有好处,乃自尘封旧箧中检出草稿,痛下决心,完葺其事。于是边删边改不免还要边另写,加上购买电脑、学习文字处理等,迭经一年有馀时间,终于大功告成,得以向编委会交卷。
本书稿撰写过程中,曾努力阅读参考前辈及时贤各种有关论著。学术研究本是一项层累地数代人积累的工作,或曰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工作。编写文学史,理应注意此点。然而站在前人肩膀上一事,又谈何容易!资料搜求条件限制,闻见视野限制,还有理解力限制,皆制约当事人所站高度。本书稿所参考范围及程度,肯定不够全面周详,此为憾事。不过凡本书中所引述他人论点,例予注明出处;至于沿用一般学界公认的成说,则不再说明初为何人提出,以免冗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