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作者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黑格尔、马克思、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进行讲解,展示了西方从哪里来,近代西方如何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如何塑造这个世界,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者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中国,在对西方思想理论进行拆解、重述的过程中,重点就自由意志、劳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与文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等要点做了思想脉络的梳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释。
本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直面文明差异,增强文化自信,造就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堪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新作。
任羽中《序》
韩毓海老师的授课实录《大学小课》即将付梓,嘱我写序。作为学生,我冒昧地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向读者汇报。
去年(2023)韩老师的《红楼》一书出版,在北大红楼开座谈会,我发言时提到了他的一些早期作品。与他近年来撰写的一些主题出版著作相比,三十年前的那些篇章,思想更尖锐,语言也更尖锐,就像是解剖刀,对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位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更从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做出了极精彩的回答。
现在这本《大学小课》,同样是在回答上述问题。韩老师选取了十几位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把他们深邃的思想,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向北大学生和读者们娓娓道来,展示了西方是从哪里来的,近代的西方是如何兴起的,资本主义又是如何塑造这个世界的,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韩老师说,这些不是学问,是他的心事。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大事。他反复在追问:五百年来谁著史?
今天,中国人要更加自信,更加自立自强。但越是自信,越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就越应该了解西方并善于向西方学习,不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就没什么真东西、好东西了。列宁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个道理: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
一门课,或者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当然远不是西方思想的全部,也不是这十几位思想家的全部。讲什么、不讲什么、怎么讲,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取决于水平。本书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第一篇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和克劳塞维茨为对象,这种组合罕见,但作者恰恰通过这样的组合,深入浅出地引出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三个维度:形而上学思想、法治观和战争观,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西方政治传统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政治传统,由此,层层递进地,开始讲述在辩证法方面更具方法论自觉的黑格尔和马克思。本书对马克思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基于传统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而是通过比较黑格尔和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逻辑,清楚地指出马克思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主体建构逻辑,而从具有历史特定性的资本范畴入手把握现代社会的生成和运行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阐释逻辑。讲到了资本,讲到了社会经济问题,于是又顺理成章延续到了当代,从而将熊彼特和萨缪尔森等人的经济学理论纳入视野之中。可以说,本书虽然采取了非学院非专业的叙述方式,似乎跳跃性强,似乎有很多留白,但线索是清晰的,逻辑是完整的。至于作者的很多解读是不是准确,自有商榷、争鸣的空间。我以为,不能也不应该通过韩毓海的书来读懂黑格尔和马克思,经典是要靠读者自己反复去读的,自己偷懒,就不会有真学问、真体悟。韩老师的书读起来痛快,但当然迷信不得,他引起了你读书的兴趣,这就够了。
本书的内容不局限于介绍和展示西方的思想与历史。韩老师讲学、著述的立足点,始终在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的中国,通过了解西方与西方资本主义,从而认识我们的现实,感知我们文化根脉。在对西方思想进行拆解和重述的各个篇章中,中国文化的本位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是始终在场的。比如在点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时,作者自然而然谈到了严复和本杰明·史华兹关于西方文明的定位之争,并基于公允的立场对之做出判断。这不仅涉及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和评价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也涉及如何理解已经有机融入当代中国人的总体生活,并构成中国当代文明骨架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龙兴:五千年的长征》《风起陕甘宁》等。作品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6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等,入选2014年、2016年中国好书榜。著作已被翻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