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苏轼这一生
古往今来,苏轼无疑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天才,是受读者拥护的智慧人物。
暂且抛开苏轼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单从经历来看,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生与死、贫与富、顺与逆、南与北、信任与攻讦、朋友与敌人、朝堂与江湖、繁华与荒芜、豪迈与多情,交织错杂,起落不定,足以构成荡气回肠的乐章。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县。这是个典型的乡绅之家;爷爷苏序是个快乐逍遥的农村老头儿,好喝酒却经常喝得烂醉,不读书却能诌几句诗;父亲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发奋,热衷功名却屡考不中;母亲程氏是青神县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又能相夫教子。
良好的遗传基因、自足的经济条件、和睦的家庭关系、自由的生活方式,就像空气、水和肥料一样,滋养、培育了苏轼这棵幼苗。
在苏轼八岁时,苏洵外出游学,把苏轼送到天庆观跟随道士张易简读书。四年后苏洵游学归来,开始认真教导子女。不过苏轼的史学观和人生观,受母亲程氏影响极大,母亲为他点评历史上的人物,帮助他分清忠奸善恶。苏轼很小就表示,要像汉朝范滂那样,做一个正直而勇敢、为追求真理不惜奉献生命的人。
长大后的苏轼灵活而机敏,不拘礼教,在儒学大盛的时代,他创立的蜀学最自由、最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没有自己的立场,他在细节上可以变通,在大节上决不妥协——即便后来与王安石缓和了关系,仍坚决反对王安石陪祀宋神宗。也许从幼时读《范滂传》那一天起,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就牢固地扎根于他的心底,从来没有动摇。
十九岁,苏轼娶青神县王弗为妻,昔日活泼好学的天才少年长大成人了!父亲带着他和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前去谒见知益州张方平,希望得到张方平的赏识和举荐。张方平惊叹于兄弟二人的才华,待以国士。张方平介绍他们到京城拜谒欧阳修,让他们在更高、更辽阔的天空中翱翔。
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参加了由欧阳修主考的科举,欧阳修盛赞苏轼的文章,举为第二,认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这一科,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苏洵在欧阳修的宣扬下,文章被士大夫认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来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