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处不在,创新的力量无可,可以让大学生变得更加自信,犹如一把利剑,划破长空,突破禁锢,绞一切拦路虎,吸引着寻梦人去追寻。
现实中,有不少大学生对创新活动有心理包袱,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和天才的“专利”,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像遥远星空一样,神秘而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实不然,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社步,使人类社会变得更美好。它没有格式,只有新颖和。
本教材第1章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可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创意创新,不能没有创新精神,但只有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掌握了第
2
章介绍的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就会觉得创新其实可以很简单,例如,找出某些事物的一些缺点,然后去它、去完善它,这便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甚微,而人的大脑的潜力却是相当巨大的。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一颗勤于思考的大脑,只要有梦、有想法、有实践,就能获得创新的成果。创新,每个人都会!有了创新成果,就需要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向社会呈现出来。本教材第
3 章知识产权与创新成果,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申请专利及如何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同时大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当发现生活中的商机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大胆创业。有创业欲望的大学生,在校学即可选择自己长、爱、兴趣的领域,直接对准创业目标入创业过程,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然后根据创业需要反过来补充相关知识,边创业边学创业实践中学长,用信心和毅力去创。
大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产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创办一个具有创新创造元素的高科技公司是创业,与所学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地在菜市场摆个摊、在路边工商部门地点弄个早点铺也是创业。各种尝试没有高低之分,如果能淘到,那很好。体验创业的艰辛、创业的环节,思考和验证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创业,为以后实施高的创业打下基础,这种经历同样是可贵的。大学生不能做创业计划比赛的“高手”,企业运作的“低能儿”。这需要大学生们用挫折经历来积累经验为下一次创造基础。
为减少创业的风险,提高创业率,就要认真学知识。本教材第4章到第7章,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如何识别创业机会与风险、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如何开办一个新企业。
在内容上,本教材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供了从创意创新到创业一条龙具体、实用、可作性强的学;在编写体例上,案例丰富,学、与难点醒目,既提高学生兴趣,又方便学生的学/p>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李焦明教授任本书主编,负责全书内容的设计和统稿工作;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赵喆、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唐国龙、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滕铭明、实验师袁和荣担任副主编;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张小军教授担任主审;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赵喆编写了第1章和第5章,黑龙江八一大学张颖讲师编写了第2章,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王颖、实验师袁和荣、助理研究员滕铭明分别编写了第3章、第4章、第6章,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唐国龙编写了第7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同类教材,在此对相关人员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0年3月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是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强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伴随着创新而诞展的,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3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人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可以在后天依靠培训而重新激发和提升的一种能力。
在经济学上,创新的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5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产品;②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其实,创新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位教授曾总结道,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和思维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