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书资讯
新书推荐

宋诗赏读

 宋诗赏读

定     价:¥58

中 教 价:¥31.90  (5.50折)

库 存 数: 36

  • 作者:赵山林\潘裕民
  • 出版时间:2025/6/1
  • ISBN:9787552044720
  •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32开
  • 商品库位:
9
7
0
8
4
7
4
5
7
5
2
2
0
购买数量:

宋人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谋发展,形成了与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调。本书收录近百位代表性诗人的经典作品,作品大多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筛选。诗选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大致按作者生年先后为序。作品原文有异者,择善而从。是一本兼具文学素养和艺术风貌的汇编作品,值得品读和领悟。

在两宋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的熏染下,在唐诗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宋代的诗歌创作又有很大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认为,宋诗是继唐诗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又一座艺术高峰,虽然它没有唐诗那样夺目的光彩,但仍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的艺术风格,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其总体成就是元、明、清三代诗歌所难以超越的。

宋诗为中国诗坛带来了再盛的局面,也堪称一代大观。先就作家、作品数量说,仅清人厉鹗《宋诗纪事》一书所录,宋代诗人即有三千八百余家,已超出《全唐诗》所载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之数,而据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编《全宋诗》的统计,诗人已达八千九百余名;诗篇数量也较唐代多出数倍,譬如陆游一人的创作就多达近万首,这在唐宋诗歌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再就名家看,有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文天祥等。再看诗歌流派,北宋有西昆体、江西派,南宋有江湖派、四灵派等。

宋代诗歌的成就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作者的众多、作品数量的巨大以及名家辈出、众派纷呈,而且表现在诗歌特质的新变上。在唐诗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之后,宋代诗人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如何别开生面,闯出一条自己的路。诚如清人蒋士铨《辨诗》所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而其开辟,亦正如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所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而精神独存。这就指出了宋诗有其变化和自得的特点。宋人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又努力另辟蹊径,以谋发展,终于形成了宋诗自己的面目,形成了与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调。

说到宋诗的特色,人们自然要提到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就是诗的散文化,唐代杜甫已肇其端,到韩愈更加发扬光大。宋代诗人尤其喜欢将散文的手法和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以议论为诗与宋代社会矛盾多端有关,也与宋人思维能力的增强有关。不少诗作专论社会问题,甚至触及具体政事,哲理诗与禅理诗也很兴盛,其中不乏富于理趣,又有诗味的佳作。以才学为诗表现为爱好使事用典。这三条,可以说是宋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宋诗的特征,是以唐诗为参照系的。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从南宋延续到近代,人们几乎无法离开唐诗来单独评价宋诗。尽管有的争论也触及了宋诗的一些特点,但所论未必中肯。就唐宋诗之别而言,则以钱锺书、缪钺的论述最为公允精辟。如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先生的论述更为具体细致。他在《论宋诗》一文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关于宋诗的评价问题,虽然至今还存在着争议,但钱、缪两位前辈学者的看法,却已大致得到公认。因此,我们不宜简单地去品评二者的优劣,更不可一概尊唐轻宋。

就诗歌艺术而言,唐代以及唐以前历代诗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包括抒情艺术、写景艺术、叙事艺术,以及这些艺术的综合运用等,其中尤以赋、比、兴的概括最为精当,所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正是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而宋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对于赋、比、兴特别是比兴传统也是有着自觉继承的。

朱熹对比、兴的概括,符合《诗经》的实际。这种比、兴区别比较明显的情况,在后世乃至今日的民歌中,是一直沿用下来的。但在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可能从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文心雕龙·比兴》)开始,比和兴便更多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至于后来常常二者连用,称为比兴或比体了。用今天的话说,可以说屈原创立了一种包含整体象征意义的美人香草的比兴传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学者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将比体诗概括为四大类:(一)咏史,以古比今,创始于左思。(二)游仙,以仙比俗,创始于郭璞。(三)艳情,以男女比主臣,所谓遇不遇之感。如中唐张籍《节妇吟》、王建《新嫁娘》、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一题《闺意献张水部》),都是众口传诵的。李商隐有些无题诗也属此类。(四)咏物,以物比人,起于六朝。而这四体的源头,都可以在《楚辞》里找到。朱自清先生的概括非常精当,当然也可以作部分的补充。比如艳情一类,除以男女比主臣外,还可以男女比师友,比同命运者。咏物一类,如果说以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那就更加完善一些。但无论如何,朱自清先生的概括,已经大体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兴的基本情况,对我们从比兴角度认识古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这一角度考察宋诗,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概括的比体诗的四大类,在宋诗中都不乏佳作。咏史一体,宋代创作相当活跃,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此诗一出,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纷纷创作和诗,黄庭坚至评为辞意深尽,无遗恨矣。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亦是不可多得的咏史杰作。游仙一体,郭祥正、陆游等人均有佳作。陆游的游仙诗,常以醉、梦作为依托,有时又与咏史水乳交融,极富特色。艳情一体,如陈师道的《妾薄命二首》,据诗人自注,是为悼念其亡师曾巩而作。诗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沉痛悼念之情。以男女之情写师生之谊,是对《离骚》以男女之事喻君臣之义传统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赞赏,如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云:薄命自拟,盖不忍师死而遂背之,忠厚之至也。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亦云:二篇曲尽相知不信之义,形于言外,诚《骚》《雅》意也。咏物一体,终两宋而不衰,宋初如石延年《古松》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以松喻人,表彰了栋梁之材的高风亮节。宋末如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撇开菊花的外表形貌不写,而专从它的性格与精神着笔,用意全在借菊言志,表现自己的情怀。与诗人在宋亡后坐卧不向北、画兰不画土一样,正是他宁可玉碎,不作瓦全的坚贞气节的写照。以上四类比体诗,与唐人之作相比也不逊色,而且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我们讲宋诗的艺术感染力,对此是不可不细加体味的。

关于宋诗的发展演变过程,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北宋初期,诗坛上流行的主要是三个诗歌流派,即白体诗派、晚唐体诗派、西昆体诗派。白体诗人主要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尤以王禹偁为其突出代表。这派诗人主张学习和继承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写下了一些揭示民生疾苦,暴露社会弊端的诗篇,而且风格比较朴质清新,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健康的道路。如王禹偁的《对雪》《感流亡》等诗,都是与白居易的讽喻诗精神相通的。

大约与王禹偁同时的另一批诗人以学习贾岛、姚合为主,其诗被称为晚唐体。这派诗人有九僧和林逋、魏野、寇准、潘阆诸人。其中除了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诗作的题材比较狭窄,不能广泛反映现实生活,在诗坛上的影响也不大。

比白体、晚唐体的流行稍后一点的一个重要支派是西昆体。这一诗派的形成以《西昆酬唱集》为标志,正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酬唱集》共收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丁谓等十七人相互酬唱的近体诗二百五十首,其中杨、刘、钱的诗占全集的五分之四以上,因而三人被推为西昆体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他们刻意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注重音节铿锵,喜欢以典故与辞藻装点律诗,作品雍容典雅,精整工切,颇有矫正诗界平弱浅露之习的作用,然而雕采过甚,失之浮艳,有时又忽视内容上的开拓,使作品失去活力。由于杨亿、刘筠等人位高名显,西昆体诗风笼罩诗坛数十年,稍后的晏殊、宋祁等人,都属此派。应当指出,西昆体作家也写了一些好诗,具体作品需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北宋中期,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导致了仁宗朝的庆历新政。与此相应,在文学上也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他周围聚集了梅尧臣、苏舜钦、石延年等一批作家。他们不满于诗坛尚流行的西昆体诗风,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务为有补于世,从理论到创作上为宋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继起的王安石、苏轼等北宋诗大家,在广泛而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现人的心灵世界方面,在丰富诗歌的表现艺术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进一步巩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创造了文学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尤其是苏轼,他的诗与词、散文,在宋代无疑是第一流的。

北宋后期的作家几乎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文学影响。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如苏轼之弟苏辙,与苏氏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及苏轼的小同乡、人称眉山先生的唐庚等,皆受其熏染。在苏门人物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黄庭坚。他虽说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代最大诗派的开山领袖。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为法嗣,于是江西诗派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江西诗派正式产生了。在吕本中之后,也有人把吕本中归到江西诗派中去。至宋末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了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派的三宗,这便确立了江西诗派的整体概念。尽管吕本中所列举的诗人,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并不完全一致,但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宋诗的某些特色,对当时和后世许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宋诗发展到苏黄,才真正出现了继唐诗之后又一个新的诗歌高峰。

靖康之难是宋代社会最大的历史转折点,北宋王朝的沦亡,徽、钦二帝的被掳,广大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无不给爱国的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这一巨变也反映到诗歌领域。南宋之初的诗坛,一些受江西派影响的诗人,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幾等,开始面向现实,写出了不少反映时事、抒发感愤的作品。而当时诗坛更为重要的方面和走向,当属因靖康之变引起的强烈的爱国诗潮。其时一批著名的抗金英雄,如岳飞、宗泽、李纲等,以他们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爱国之作,使宋诗闪耀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稍后,号称中兴四大诗人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步入诗坛,形成了宋诗的第二个高峰。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集中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除描写山村风光与日常生活外,大多以恢复中原、抗敌御侮为主题,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范成大在爱国诗作之外还有一些描写田园风物的诗,因融入了中唐新乐府精神,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钱锺书《宋诗选注》)。杨万里的诗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及陆、范深刻,而他那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的诚斋体,却写得活泼轻巧,幽默诙谐,令人耳目一新。

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的局面比较稳定,诗坛上爱国主义呼声日渐微弱,代之而起的是所谓永嘉四灵(翁卷、赵师秀、徐玑、徐照)和江湖派(姜夔、刘克庄、戴复古等)。这两派诗人在创作上的一个共同倾向为扬弃江西,复归唐风,富有革新之意味,但由于他们或刻意雕琢,取径太狭,或嘲弄风月,气格纤弱,大多成就不高。

南宋灭亡前后,在抗战的斗争中又涌现出一批爱国诗人,著名的有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郑思肖等。文天祥是抗战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曾奉使被拘,后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从容就义。他的许多诗歌都是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他的《正气歌》,就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浩然正气的颂歌,千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读者。汪元量曾以亡国俘虏的身份随三宫北上,他把沿途所见的情况写成诗篇,有宋亡之诗史之称。谢翱、林景熙等人,追随文天祥之后,以其各种样式的激动人心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歌史画上一个光辉的句号。

综上所述,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宋诗是唐诗的发展,而不是停滞或后退。(《关于编辑〈全宋诗〉〈全宋文〉的建议》,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567期)尽管它没有唐诗那样耀眼的辉煌,在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也未必比得上宋词,但是作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诗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宋诗的精华部分,特别是那些动人的爱国诗章,对于我们今天,同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书所收近百位诗人的约二百五十首作品,大多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筛选,同时参考了近年出版的各种宋诗选本。选诗标准,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性不高的不选。作家的排列,大致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不详者则参考有关资料而定。作品原文有异出者,择善而从,未作校记。限于篇幅和体例,书中对古今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参考援引,未能一一注明出处,特此说明。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不足之处定所难免,恳望专家和读者有以教之。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