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消费民俗和精神民俗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河洮岷地区独特的地域民俗事象,力求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双向视角全方位介绍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涵化民俗文化特色。
河洮岷地区是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境、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临潭、卓尼及定西市的临洮、渭源、岷县、漳县等地区。即古代所谓“河州”、“洮州”“岷州”地区。河洮岷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结合部,也是藏区进入汉地的门户,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战略要冲。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在这一地区杂居融合,和睦相处。而且少数民族分布地域较广、民族种类较多、人口规模较大,各民族之间有着频繁而密切的民俗文化互动交流。特别是明清以来,大量汉人迁移到这一地区,既带去了汉文化,同时他们也因通婚和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断变化,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着频繁的接触,二者既有相互的融人与涵化,也有冲突和对抗,血缘混同与文化融合相互交织,形成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密切互动,从而也构成了河洮岷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河洮岷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而作为河洮岷多元文化之一的河洮岷民俗文化,则凸显着这一地区由民族融合、文化涵化而产生的民俗兼容性、多元性特点。
从生产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消费民俗和精神民俗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河洮岷地区独特的地域民俗事象,力求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双向视角全方位介绍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涵化民俗文化特色。
导言 河洮岷民俗文化史概述
第一节 河洮岷民俗文化渊源
第二节 河洮岷地区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河洮岷民族的构成
第一篇 生产民俗
第一章 农业生产民俗
第一节 生产方式方法
第二节 耕作方法
第三节 主要作物
第四节 农业生产用具
第五节 农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六节 农业谚语
第二章 林业生产民俗
第一节 用材树种
第二节 果树类
第三节 林木占有
第四节 林木储运
第五节 林木贩运商
第六节 林业生产用具
第七节 林业生产信仰与禁忌
第八节 林业生产谚语
第三章 畜牧养殖民俗
第一节 大牲畜的饲养
第二节 小家畜的饲养
第三节 其他养殖
第四节 牧业生产工具
第五节 牧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六节 牧业生产谚语
第四章 副业生产民俗
第一节 采集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第三节 生活用具
第四节 行业生产谚语
第五节 行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五章 狩猎生产民俗
第一节 狩猎
第二节 狩猎用具
第二篇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章 村落民俗
第一节 村落民俗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村落类型与称谓
第三节 村落结构和组织
第四节 村落的信仰与禁忌
第二章 家族民俗
第一节 家庭构成与家庭关系
第二节 家族宗族亲族
第三节 亲属称谓
第四节 家规与家法
第五节 家神与家祭
第三章 岁时节 日
第一节 汉族传统节 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 日
第四章 人生礼仪
第一节 婚礼习俗
第二节 生育习俗
第三节 丧葬习俗
第四节 人生礼仪的信仰与禁忌
第三篇 消费生活民俗
第一章 居住民俗
第一节 民居类型与建房习俗
第二节 多民族住宅信仰与禁忌
第二章 交通民俗
第一节 交通民俗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交通运输
第三节 交通信仰与禁忌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一节 河洮岷各民族饮食习惯
第二节 河洮岷地区常见食品
第三节 风味食品
第四节 采集食俗
第五节 饮食信仰与禁忌
第六节 饮酒习俗
第七节 饮茶习俗
第四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汉族传统服饰
第二节 回族传统服饰
第三节 东乡族传统服饰
第四节 保安族传统服饰
第五节 撒拉族传统服饰
第六节 藏族传统服饰
第七节 土族传统服饰
第八节 服饰信仰与禁忌
第五章 经济民俗
第一节 集市贸易
第二节 商幌广告
第三节 庙会
第四节 民间经济组织
第四篇 精神民俗
第一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民间信仰
第三节 民间其他俗信
第二章 民间文艺
第一节 民间戏曲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曲艺杂技
第四节 民间工艺美术
第五节 民间文学
第六节 歇后语惯用语绕口令谜语歌谣儿歌
第七节 民间舞蹈
第八节 游戏与竞技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河洮岷民俗志》:
南宋宝庆三年、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春,在蒙古大军大举进攻西夏的同时,成吉思汗亲率一支大军攻取了西夏所属的积石州和金朝所属的临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宁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于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宣政院。史籍所谓“于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以洮、岷、黎、雅诸州隶之,统治番众”。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范围是“自黄河河曲以下至汉地白塔以上”地区。元代宣政院下辖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河洮岷地区的辖地机构有: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治所在河州路;洮州元帅府,为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所辖;十八族元帅府,以西番十八族部立安西州,隶属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管辖;积石州元帅府,隶属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此外还有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临洮府;巩昌府等。上述机构管理人员大都僧俗并用,军民兼管,这是封建土司制度的开始。
五、明清及民国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了元大都,元亡明立,但元之精兵仍盘踞在陕西陇右。从战略地位考虑,“洮河西番之门户”、“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河陇,自汉唐以来之备边要地也”,临洮乃“西通蕃夷,北累河湟”“其人足备战斗,其土地所产足以供军储”。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洮岷地区土司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纷纷归附。明廷遣使到河洮岷地区发布告示,告知中原易主的消息,随即派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到河州与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联系。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征,明将邓愈从临洮攻下河州,元陕西行省吐蕃等处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之金银牌印、宣敕诣邓愈投降。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隶陕西行中书省。洪武七年,西安行都卫移治河州,河州卫仍属之。洪武九年,西安行都卫废。后复设,移治甘州(今张掖)。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岷州卫。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洮州卫。是年河州卫复改置为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治在河州城,统管河洮岷之军民。成化九年(1473年)置临洮府,隶于陕西都指挥使司,辖河洮岷三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