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序一儿童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思维、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哲学分支,旨在通过哲学的方法和视角,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它既关注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疑问和思考,也探讨如何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儿童更深入地进行哲学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大约在二十年前,我担任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不久,就参加过一次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有关儿童哲学课题的研讨活动。该校以儿童哲学理念为指导,开发了极具特色的儿童哲学课程,形成了分龄教学、学科渗透、对话引导等有效的实施办法,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后来儿童哲学课程在杨浦区全面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摆在案头的浦东新区三灶学校的《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令人好奇:儿童哲学究竟如何助力学生三观养成呢?带着这一疑问,我阅读了全部书稿。
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儿童哲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情感智慧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批判性思维、道德意识和情感智慧恰好是构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教育的根基,因此儿童哲学能助力学生三观的养成。这大概是逻辑推理层面,没有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三灶学校通过理论研究,梳理了儿童哲学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脉络。构建了儿童哲学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中的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融合,并开发了包括儿哲一刻、绘本故事课、沃岭儿童哲学课、家长微课堂等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还通过建立家庭亲子阅读工作坊,设立哲学主题日活动、家庭哲学角、日常哲学对话、哲学游戏与竞赛、哲学电影观赏与讨论等系列主题活动,将家庭教育与儿童哲学联结起来,使儿童哲学不仅融入了学校,而且辐射到了家庭,营造了儿童哲学生态。这与杨浦区六一小学的研究与实践相比,在宽度和深度上,无疑有了新的发展。
难能可贵的是,三灶学校不畏艰难,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发展的成效。其用扎实的研究与实践,回答了儿童哲学如何能助力学生三观养成的问题。令人敬佩!
浦东新区三灶学校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第一批市级项目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践行,逐步将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融入了学校的文化基因里,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成果,便是极好的例证。新优质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回归教育本原,一方面要回归育人,就是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唯一的学科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中心。儿童哲学立足儿童视角,从儿童出发,发展儿童,显然与新优质学校理念契合;另一方面是回归规律,回归常识,就是要根据儿童或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儿童哲学有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如哲学讨论、故事分析、角色扮演等,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这也是新优质学校倡导的。
目前,新优质学校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上海市jiao委颁布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明确了五大任务、四大机制,在坚守新优质学校办学底色的基础上,要着力打造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样态,形成系统思考、整体设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创建路径。急需一批将这些设想落地的学校典型与经验样例。浦东新区三灶学校的经验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样例,值得分享与借鉴。
是为序。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 汤林春
序二 以哲学为翼,成就儿童未来
如何看待儿童,如何教育儿童,如何对待儿童,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哲学问题,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愈发复杂多元。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上海市三灶学校的金育宏校长与富士英老师以其深厚的教育智慧与实践经验,携手完成的《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一书,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刻回应。远离市中心的三灶学校能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学校之一,让我们看到金校长和他的团队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对儿童教育的深远立意。正如李普曼(Matthew Lipman)《哲学走进学校》一书中的观点,不一定每个儿童都是哲学家,但每一个哲学家都曾经是儿童。如果我们否认儿童的理性能力,不让儿童进行伦理和社会的探究,那么成人社会的冷漠、不负责任、平庸就会延续。由此可见,儿童哲学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三灶学校的探索实践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我深感荣幸能为这部凝聚理论与实践双重智慧的著作作序,并分享先睹为快的阅读感受。
一、 扎根实践:以哲学之光点亮儿童心灵
本书以儿童哲学为理论根基,以上海市三灶学校为实证研究基地,系统探索了哲学思维在三观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作者敏锐捕捉到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观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以哲学对话、批判性思考与道德情境分析为核心的教育创新路径。这种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三灶学校多年来的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书中详尽呈现了三灶学校如何将儿童哲学融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例如通过语文课堂中的哲学追问、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伦理思辨、班会课中的价值观构建,以及家庭亲子阅读坊中的哲学启蒙,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模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列举的儿哲一刻绘本故事课沃岭哲学课等实践案例,不仅生动展现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可操作性,更揭示了其在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思辨能力与道德判断力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些实践成果,既是三灶学校师生智慧的结晶,也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
二、 理论创新:架起哲学与教育的桥梁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实践探索,更在于其理论建构的深度与广度。作者以教育学、心理学与哲学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并创造性提出其与三观教育的融合机制。书中对李普曼的探究团体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生命哲学的本土化转化,均进行了深入阐释与批判性发展。这种理论创新并非简单的概念移植,而是结合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文化语境,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框架。
尤为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三观养成教育的生命哲学视角,强调教育应回归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书中援引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指出儿童哲学不仅是思维训练的工具,更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培育情感智慧的载体。这一观点,既呼应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为双减政策下教育回归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撑。作者对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探讨,更体现了对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 范式突破:为教育改革注入活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期。本书的出版,恰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践范式。三灶学校的探索证明,儿童哲学教育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育的三大难题:一是通过开放性问题与情境讨论,打破填鸭式教学的桎梏,激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二是通过道德两难案例与角色扮演,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三是通过家校共育与社区联动,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网络,破解教育孤岛化困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灶学校在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他们深知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三观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书中对家庭亲子阅读坊的设计与推广,更是将教育场域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开创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哲学绘本共读、主题对话与日常哲学实践,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引导者。这种教育共同体理念,不仅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更推动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了智慧方案。
四、 区域视角:浦东教育创新的缩影
作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我尤为关注本书对区域教育改革的启示。浦东新区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始终致力于探索面向未来、立足本土的教育创新路径。三灶学校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正是浦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本书中倡导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跨学科融合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支持,与浦东正在推进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高度契合,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此外,本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也颇具借鉴意义。作者提出教师哲学素养提升计划,通过课例研究、校本研修与国际交流,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思维引导者转型。这一路径,与浦东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不谋而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 未来展望:让哲学之光照耀更多童年
《儿童哲学助力学生三观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充满教育情怀的行动指南。书中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彰显,无不体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思想火种、塑造精神品格的过程。
当然,书中也坦诚地指出了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如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课程内容的单一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儿童哲学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但正是这种对问题的直面与反思,彰显了三灶学校团队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提出的改进建议,如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丰富哲学课程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为儿童哲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相信儿童哲学教育将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育实践的持续探索,我们有理由期待,儿童哲学将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质和强烈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金育宏校长与富士英老师所开创的实践路径,将成为引领这一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最后,谨以康德的名言与读者共勉: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愿本书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教育者探索的道路,更照亮儿童成长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