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654—1722),清朝皇帝。清圣祖玄烨,清代的第4位君主,为清世祖顺治皇帝第3子。清顺治十八年(1661)即位,年号康熙,即位时年仅8岁。康熙八年(1669)从辅政大臣鳌拜手中夺回权力,开始亲政。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一生文治武功为古今所仅见:平三藩,定台湾,两克雅克萨,三征准噶尔,开疆拓土;他重视文化,提倡程朱理学。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罗致天下名士,选著名学者朱彝尊等50名入翰林院纂修《明史》,随后又撰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他注意吸取西方文化,聘外籍传教士入宫讲授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绘制《皇舆全图》。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为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适读人群 :11-14岁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在位六十一年,建树颇多,对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佼佼者之一。终康熙一朝,清朝政治一直向上发展,清朝统治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康熙皇帝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杰出历史人物及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本书主要讲述了康熙皇帝的人生故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或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凭着超乎常人的坚强毅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引路;或者是卓越的科学家,为探索自然奥秘、改善人类生活而不懈努力……总之,他们由于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航标,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质世界。
这套丛书不仅告诉你名人成功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展示他们奋斗的历程,展现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所表现出的杰出品质,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精神元素。
这套丛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物全面。本套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古至今全世界40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些人物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被广为传颂。
二是角度新颖。本套丛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名人的材料,而是选取他们富有代表性或趣味性的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们波澜壮阔、充满传奇的人生和多姿多彩、各具特点的个性。
三是篇幅适当。每篇传记约10万字,保证轻松阅读。本套丛书线索清晰、语言简洁、可读性强,用作学生的课外读物十分理想,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四是一书多用。本丛书是一部精彩的名人故事集锦,能够极大地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胜过一切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名人是最好的榜样,向名人看齐,你将离成功更近!
第一章 少年天子初露锋芒
因病出宫
勤学苦读少年立志
父皇去世了
辅政的四大臣与圈地风波
初登帝位临难题
设计巧擒鳌拜
第二章 平定三藩
初探虚实
三藩起兵
双方交兵
大获全胜
第三章 实行仁政安抚百姓
治理黄河
广纳贤才招揽儒士
祭祀明陵与尊奉孔子
第四章 收复台湾
不协调的旗帜
训练水师
海上硝烟
成功克敌
第五章 东北起风云与亲征噶尔丹
出巡东北
收复雅克萨
初次交锋获大胜
三次亲征噶尔丹
第六章 安定西藏
洒泪送祖母
隐瞒真相预谋叛乱
阴谋破灭
第七章 晚年康熙
废立太子
初兴文字狱
重视修书
盛世景色
有一天,苏克萨哈向刚亲政6天的康熙递上奏折,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去看守寝陵。其实,这是苏克萨哈要保全自己的策略。因为苏克萨哈深感自己同鳌拜结怨日深,为了保全自己,他趁康熙亲政之际,上书恳请解职,并一吐心中积郁愤说鳌拜专横跋扈。
康熙看完后,立刻与孝庄太皇太后商量,又密诏上书房大臣熊赐履、明珠、索额图等进宫密议。
熊赐履是大学士,他博学多才,很有谋略,人称“小诸葛”。索额图是首席顾命大臣索尼的第二个儿子,索尼去世后,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入主上书房。他和他的父亲索尼一样,也是对皇室忠心耿耿的大臣。明珠是由进士直接提入上书房大臣的,他的《论圈地误国论》一文深受皇帝赞赏,所以得到了破格提拔。
别看康熙皇帝年幼,但是聪慧过人,再加上有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康熙决定要借苏克萨哈请辞这个机会打击鳌拜。这个计谋总体来看,还是十分严密的。
可是,康熙却忧虑地说:“鳌拜权大势大,如果他反过来咬一口,苏中堂却有性命之忧呀。”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明珠突然说:“皇上,您肯不肯听臣一句话?”
康熙说:“明珠,你说吧,我不会怪你的。”
明珠说:“皇上,您既然已经亲政了,臣认为,辅政大臣也没有必要留着了。”
其实,明珠说的这些话,康熙早就想过了。他也认为,顾命大臣在他亲政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康熙是一个仁德的君主,他不愿用“杀”来除掉像苏克萨哈这样忠心的顾命大臣。他沉思了一下,说道:“你们先退下吧,朕再想想。”
三个大臣慢慢退下。走到门口,索额图冷冷地瞅了一眼明珠。因为明珠的话让他感到不舒服。这两个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了对头。表面上和平相处,辅佐君王;暗地里却针锋相对,互相攻击。
康熙在深思熟虑后,第二天,派大学士熊赐履去向苏克萨哈查问辞职原因,并加以慰问。
鳌拜耳目众多,立刻知道了这件事,一番密议后,鳌拜立刻进宫求见康熙。康熙在上书房接见了他。
鳌拜请完安后,站起身,说道: “皇上,苏克萨哈有异心,他的奏章大逆不道,非处极刑不可。”
康熙“嗯”了一声,不作回答。
鳌拜又说:“皇上刚刚亲政,苏克萨哈便要去守寝陵,这不是蔑视皇上吗?”
康熙仍然“嗯”了一声,不作回答。
鳌拜见康熙不表态,一股火上来了,又说:“皇上年纪太小,对朝廷大事还不太明白,苏克萨哈不顾先帝遗训,违背祖训,皇上刚刚亲政,应该尽快树立威信,使大臣们心里畏惧。”
康熙说:“苏克萨哈虽然不对,不过他是辅政大臣,跟你一样,都是先帝很看重的人。如果我刚亲政就杀了大臣,只怕先帝在天之灵,会不高兴。”
鳌拜哈哈大笑,说:“皇上,你说这几句可是小孩子话了,先帝命苏克萨哈辅政,是吩咐他好好侍奉皇上,可是他辜负先帝,可不是皇上对不起他。哈哈,哈哈!”鳌拜说完就放肆地大笑起来。
康熙说:“鳌少保,有什么好笑的?”
鳌拜一怔,赶忙说:“是,是,不,不是。”脸色十分尴尬。
康熙沉默了一会儿,过了半天才说:“如果因为你所说,杀掉苏克萨哈,天下百姓会说,原来先帝没有眼光,选这样的人做辅政大臣,会说先帝没有见识。”
鳌拜满不在乎地说:“天下百姓爱怎么想,就让他们胡思乱想好了,他们肯定不敢说出来,有谁敢说先帝的错,看他有几个脑袋?”
康熙说:“古语说得好,‘堵百姓的嘴,像堵洪水,总有一天会泛滥’,不许百姓说出心里话,终究不好。”
鳌拜说:“奴才当年跟太宗皇帝和先帝爷打仗,从关外打到关内,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汉字不识一个,一样取得了天下。”停了一下,他又说:“汉人书生的话,最不能听,如果汉人这些读书人的话对,那么汉人的江山,又怎会落到咱们满人手里?所以奴才还是奉劝皇上,少读那些汉人的书为好。”
康熙说:“鳌少保为国,的确立了大功,否则先帝也不会这样重用鳌少保了。”
鳌拜说:“奴才只知道赤胆忠心,为皇上办事。打从太宗皇帝起,到世祖皇帝,就讲究赏罚分明。这苏克萨哈是个大大的奸臣,非处以重刑不可。”
康熙心想,你才是一个大大的奸臣呢。他说:“你一定要杀苏克萨哈,到底自己有什么想法?”鳌拜说:“我有什么想法?难道皇上以为奴才有什么私心?”越说声音越大,语气也越来越凌厉,顿了一顿,又厉声说:“奴才为的是咱们大清的天下,皇上这样看奴才,奴才真不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
康熙见他凶相毕露,满脸横肉,双眉立了起来,凶神恶煞般地走向自己,双手握紧了拳头。他忍不住“啊”的惊呼了一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立刻出了一身冷汗,知道刚才太鲁莽了。康熙亲政不久,知道此时不能和鳌拜撕破脸,便说:“鳌少保,这件事交给你和康亲王杰书、大学士熊赐履一同办理吧。”
鳌拜听到康熙的话有点缓和,便说:“多谢皇上,臣等必查处苏克萨哈。”
这次对话后,鳌拜心里更加气愤,心想一个小孩子还敢和我辩理。这时鳌拜早就心怀不满,想借这个机会打压年幼的康熙皇帝,以便将来他能够更加独揽大权。
回到自己的王府后,鳌拜与他的同党班布尔善等密谋。后来又在遏必隆家的马圈内密谋,罗列苏克萨哈内心奸诈、不愿归政康熙皇帝等二十四条罪状,要将苏克萨哈与其子查克旦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