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原理》以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为依据,以会计系统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旨在使学生在熟悉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实用性强,学生学完后即可对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原理》中配有大量实例和相应的思考与练习题,具有体系完整、内容精练、注重实务和能力培养等特点。
“会计学原理”是大学会计学的入门课程,然而绝大部分新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仅仅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经常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我们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提升学生对会计本质的认知水平。“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更应该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完善,应将会计知识融入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活动和资金运动中陈述,将其作为整个会计学科、会计职业、企业管理的入门课程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会计的产生与用途、会计的本质、会计信息使用与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升华其认识,并通过初步的项目训练获得对会计活动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会计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时,尝试打破会计专业传统教材框架的束缚,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教材体系,使本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实际,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本教材编写中,我们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本着“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学完后即可对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在项目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职业道德,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开拓进取”的专业素质。
《会计学原理》内容共设十三章,每章后都配备复习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以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本书由汤孟飞担任主编;蒋宏桥、周健、孙海燕担任副主编,负责前言的撰写、全书写作大纲的拟定和全书编写的组织工作,并承担全书的最终审稿工作。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孙海燕编写;第四、五、九、十章由汤孟飞编写;第三、八、十一章由蒋宏桥编写;第六、七章由步瑞编写;第十二、十三章由周健编写。
本书可作为会计类相关专业的会计课程基础教材,同时也可为从事会计实践的人员提供指导。
第一章 会计与会计目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会计与社会财富的管理
一、社会财富及其形态的演变
二、社会财富的管理
第二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含义
第三节 会计的目标与任务
一、会计的目标
二、会计的任务
复习思考题
综合练习题
第二章 现代会计的类型与职能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现代会计的类型与特点
一、对外会计与对内会计
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
三、现代会计的学科体系
四、现代会计的特点
第二节 会计对象与会计职能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职能
复习思考题
综合练习题
第三章 财务会计的法规体系及内容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财务会计的主要法规体系
一、会计法
二、企业会计准则
三、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节 会计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概念
二、会计假设的内容
第三节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的含义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第四节 会计要素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
第五节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三、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复习思考题
综合练习题
第四章 财务会计的一般程序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会计一般程序的定义
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流程
第二节 会计账户和记账方法
一、会计账户
二、复式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
复习思考题
综合练习题
第五章 会计事项与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企业经营过程与会计事项的发生
第二节 筹资业务的核算
一、投入资本的核算
……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第七章 会计账簿
第八章 财产清查
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十章 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
第十一章 电算化会计
第十二章 会计人员
第十三章 会计机构与会计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一、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1.收入的定义和特征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该要素具有如下特征。
(1)收入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例如,产品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商品流通企业从事商品的销售,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企业的日常活动,目的是将收入与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得区分开来。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人是收入的内涵。而偶发的一些事项,如企业出售固定资产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人称为利得,也称为营业外收入,是企业经济利益流人的外延。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收入之所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是由收入与利润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一般而言,企业进行日常活动实现的收入与其发生的相关费用配比的结果为利润,而利润的所有权也是属于所有者的。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多,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多,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因而,收入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的这一特征也表明,只有那些会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人才能确认为收入,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人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则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从银行借款,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人,但该经济利益的流人不仅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就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确认为负债。需要说明的是,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例如,企业为国家代收代缴的增值税等。
(3)收入是与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人。收入的发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人,从而使企业资产增加。但由于投入企业资本而引起的经济利益的流人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2.收入的组成内容
收入的组成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收入即收入的定义所界定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主要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统称为营业收入。广义的收入除以上内容,还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外所产生的非经常性的经济利益流人,即营业外收入,在会计上称为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