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氢碳协同开发模式
定 价:¥78
中 教 价:¥58.50 (7.50折)
库 存 数: 4
本书共分9章。第1章分析我国重点行业的脱碳途径、电-氢-碳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绿氢作为绿电必要补充的重要作用,以及碳中和过程中绿电和绿氢的潜在需求。第2章提出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与模式,分析电、氢、碳三者内在关联。第3章分析电制氢负荷波动对新能源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权衡制氢设备运行工况与电-氢协同开发的经济效益,优化风/光配比、电/氢配比和储能加装需求,研究绿电与绿氢生产协同的模式。第4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氨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绿电与绿氨生产协同的模式。第5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甲醇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同时分析火电加装CCS提供碳源的电-氢/氨-碳协同可行性,研究绿电与绿醇生产协同的模式。第6章分析绿电、绿氢、绿氨及绿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参与其他产业清洁发展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冶金(电解铝、电炉炼钢、氢炼钢)、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中的应用方式及发展前景。第7章以中国北部为典型案例,分析电-氢-碳协同发展应用潜力、新能源基地开发需求及产业联动效益,展望全球推广应用前景。第8章针对电-氢-碳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市场机制建议。第9章总结主要研究结论。
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是加速新能源大规模布局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球已进入新能源倍增式快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集约化基地化开发具有规模大、见效快等显著优势,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新能源开发不断向沙漠、戈壁、荒漠等偏远地区深入,大型新能源基地并网、送出、消纳等方面的挑战日益突出,亟需通过关键技术和开发模式创新,以及政策和市场机制综合发力,妥善配置灵活调节资源,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新能源充分消纳。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全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针对偏远、水电资源不足地区的新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碳中和过程中绿电、绿氢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提出了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与开发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绿电规模化制氢(氨/醇)的负荷灵活性,配套储电/储氢(氨)、氢(氨)发电以及火电富氧燃烧、掺氢(氨)发电,为新能源基地提供全时间尺度零碳/低碳灵活调节资源,提高基地发电出力稳定性和可控性,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另一方面利用氢的能源、原料、介质三重属性,通过绿电绿氢就地与外送消纳并举、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力,推动绿电、绿氢在传统冶金、化工等高载能、高碳排放产业和新兴氢基化工产业中的应用,大幅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通过统筹能源和产业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在生产侧、消费侧的双重替代,促进绿色新兴产业和绿色生产力发展,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书共7章,由刘泽洪总体策划、组织编写及统稿。第1章从宏观角度阐述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由刘泽洪、孟婧、冯骅等编写。第2章分析提出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由刘泽洪、梁才浩、倪煜等编写。第3章分析电氢碳协同关键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侯金鸣、张瑾轩、孟婧、张赟、文亚等编写。第4章对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进行生产模拟仿真分析,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展望,由刘泽洪、孟婧、张瑾轩、张泽栋等编写。第5章以中国北部地区以及海湾国家、北非地区、中南美洲、大洋洲的典型国家为例,分析电氢碳协同发展模式的应用前景,由孟婧、余潇潇、汪洋子、高超等编写。第6章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及市场机制建议,由岳锋利、李荣等编写。第7章为结语,由宋福龙、刘怀远等编写。本书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伍萱、李宝森、周原冰、陈葛松、李隽、张义斌、肖晋宇、管秀鹏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受数据资料和研究编写时间所限,内容难免存在不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简称合作组织),是由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等自愿组成的国际组织。注册地设在北京。合作组织的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推动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将积极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组织制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规划,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重大问题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
前言1 电氢碳协同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 11.1 碳中和与新型能源体系 21.2 碳中和对绿电和绿氢的需求 71.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02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152.1 大力开发新能源基地 162.2 差异化新能源基地开发 202.3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23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 273.1 电制氢技术 283.2 电制氨技术 363.3 电制甲醇技术 453.4 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 513.5 绿电及绿氢在高载能产业中的应用 554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分析 634.1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 644.2 研究模型与数据基础 664.3 外送电力模式 714.4 生产绿色氢基产品模式 734.5 外送电力及生产氢基产品并举模式 824.6 敏感性分析 924.7 应用路径 975 全球重点地区应用展望 1015.1 中国北部地区 1025.2 海湾国家 1115.3 北非地区 1205.4 中南美洲 1295.5 澳大利亚 1366 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 1476.1 相关政策 1486.2 市场机制 1517 结语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