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的爱国热情从小就展露出来。他儿时便关心国事,评论时政。当《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消息传来,朱执信大声痛哭,那时,他刚年满10岁。中国的未来何在?朱执信更加坚定了发奋图强改良中国的决心。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他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终于醒悟:改良是没有用的,唯有革命一途,方能拯救中国!从此,朱执信便怀揣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引言/001
第一章 天纵英才
朱家双喜临门/001
胸存大志/005
东渡日本留学/010
第二章 初露锋芒
追随孙中山/013
论战争鸣/016
介绍马克思主义/020
组织学会/023
第三章 扎根广州
归国教书/025
推广革命/033
暗杀水师提督/040
起义广州/043
血染黄花岗/053
广东光复/062
第四章 捍卫共和
建设政权/067
奋起反袁/074
誓死讨龙/081
襄助“护法运动”/092
建设漳州/098
粤军回粤/103
第五章 新思想
与时俱进/107
参与五四/110
重新阐释三民主义/114
第六章 明珠陨落
虎门殉难/118
精神不死/122
朱执信年谱/132
朱执信的出生地——广州,是近代中国新思想活跃的地域之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这使广州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带。1864年,洋务派又创办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广州同文馆。此后,又相继建立了广东实学馆和广东水师学堂。广州可谓是走在了中国教育的浪尖之上。孙中山曾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写道:“伏念我粤东一省,于泰西各种新学闻之最先,绍绅先生不少留心当世之务,同志者定不乏人。”由此可见广东风气之新。在这种新潮的风气中,朱执信的家庭一方面有着旧学的传统,一方面又关心实务,良好的教育为朱执信未来学贯中西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