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一直是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否定,更易于认清否定的本质,更易于对语言中的否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全书在系统分析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否定研究的基础上,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中的否定进行发生学解释,总结否定的本质,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区分标志否定和非标志否定,对汉语否定的结构、语义、表达、演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否定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认知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生成性特征。否定首先可以分为客观否定和主观否定两类。其中,客观否定可以下分为基于空间的否定、基于时间的否定和基于价值的否定,都是有所否定;主观否定可以下分为故反否定和故意否定,故意否定又包括否定祈使、否定评价和融情否定三个次类。主观否定都是无所否定。 否定,从语言表达中标志角度分为标志否定和非标志否定。标志否定主要包括“没”系否定、“不”系否定和“别”系否定。否定标志“没”源于陷没义动词“没”,反映基于存在并从空间域和时间域进行考察的认知结果,对应特定认知格局,可以否定存在和数量,遵循否定范围原则和数量优先原则。“没”发生了副词化和情态化两种虚化现象,反映了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投射以及主观化现象。否定标志“不”基于“没”产生,反映基于存在并从价值判断角度进行考察的认知结果,是将过去时间域的否定格局转换到未来时间域而生成的一个新的认知格局,可以否定关系、事件、属性和数量,遵循否定范围原则和数量优先原则。“不”发生情态化产生减量功能和修正功能,表示说话人特定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别”类否定的本质是主观否定和无所否定,体现明显的言语行为性,主要有“别”“不”“少”等表达方式,其中“别”有情态化现象。非标志否定是结构中没有否定标志却能表达否定意义或具有否定功能的情形,都属于规约性表达,基本以构式呈现,在普通话和方言中有多样表达方式。
王世凯,男,1974年7月出生,南开大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从事语言学研究,主攻语法学。 现为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现代汉语研究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项目评审专家。截至目前,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等机构出版《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语言资源与语言研究》等个人专著7部,合著5部,主编《新编现代汉语教程》(上下)一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规划项目等各类项目21项;17项科研成果、15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等各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