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八里的中国通史——《汉唐风云》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汉唐风云》:
可是,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我们的刘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做过小流氓,不一定一辈子就是流氓。孔子都说了“君子不以举言人,不以人废言”,意为不要因为一个人会不会讲漂亮话,就认定这个人怎么样。所以我们又怎么能以一个人的过去,来衡量一个人的全部呢?其实综合起来讲,刘邦这个人还是相当有才的。
他虽然文不如萧何,武不如张良,略不如韩信,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刘邦在用人上却是高人一筹的。
易中天对刘邦驭人策略的概括简明扼要: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是典型而又经典的帝王之术。为许多后世帝王和企业家效仿。我们从刘邦对汉初三杰的态度上,就可窥豹一斑。
汉朝初建,某次,刘邦大宴群臣,酒过三巡,刘邦笑问:“我何故可得天下?项羽何故错失天下?”当时就有两人同起,朗声答道:“陛下平日对待部下,未免轻侮傲慢,不及项羽的宽厚仁慈。但陛下攻城略地,每得一城,便作为封赏,可见您能与天下人共谋利益,所以人人为陛下效命,才得天下。项羽妒贤嫉能,生性多疑好猜,战胜不赏功,得地又不分利,人心涣散,所以错失天下。”高祖听了,笑着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我想来,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一范增,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群臣闻言,各下座拜伏,称为至言。想当时刘邦的状态,应该有后来三国时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豪迈。就是这“三不如”的说法,体现了刘邦用人的高明,这也正是打败项羽的关键所在。
刘邦用人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既不用本科学历,也不要工作经验。只要有才,你就可以来。比如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这些人都可以纳于旗下,只要你有用。樊哙是屠狗的,灌婴是贩布的,娄敬是赶车的,只要能为称霸一方出力,也收你入会。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也一概收拢。刘邦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实在是开大气之先河,没有畏首畏尾,有的只是大胆与痛快。
刘邦的流氓气息自不用说,但是他却能听得进谏言。
他跟陆贾说:“老子是居马上得天下,看什么《诗》《书》?”陆贾一反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马上面有惭色,于是接受了陆贾的意见。
刘邦还封给侮辱过自己的雍齿官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人十分真诚,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从来不会不懂装懂。这一点比几百多年之后的曹操就强多了,杨修之死,过在杨修,但是跟曹操不能容人也有关系。精明的刘邦,以真诚之名收买人心,为之卖命,却也时刻提防,暗中控制。他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常派人回朝问候萧何,实际上是在监视他,幸好,萧何比较聪明,故意把政事搞得一塌糊涂,才得以活命。还有韩信,封王的事情,不妨理解为是刘邦想除掉韩信故意设的计谋呢。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实际上可以窥见高皇帝用人的一二了。他的这些本事,哪儿是项羽能比得了的?大家再看刘项相持于广武时,项羽要烹刘邦之父,刘邦说:“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日‘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人常以此说,来证刘邦之无赖,实际上从某种角度讲这恰恰体现了刘邦“为天下者不顾家”的政治家胸怀和临危不乱的机敏。因此说,阮籍之言,大谬。刘邦根本不是竖子,他是个大英雄,善于用人的大英雄,对比项羽的那点出息,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教训来,那就是:骄骄者败!谦谦者成!恶恶者毁!善善者兴!于是刘邦称帝后,中国历史上真正自信的王朝开始了。
《先秦史》里说,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四百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更强调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实际上汉朝之盛,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功劳最高,因而才得此“汉高祖”的谥号。观其一生,豪迈的大气象,精湛的驭人之术,为汉朝后代皇帝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