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语言哲学的语法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十个(对)文学理论范畴进行分析和澄清,这些范畴分为五组。 第一组是道和情志,这是“本体论”层面的范畴。本书对“道不可说”这一命题进行了语法批判,认为它是一个没有经验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关于创作中缘情与言志,发现缘情的事实大量出现在创作之中,但以政治教化为中心的言志说并未失去统治地位,同时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无情观。 第二组是言意、形神和文质,这三对范畴描述的是文学作品的逻辑结构。本书认为,言意、形神和文质之间是一种语法上和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但形而上学往往把这种关系类比成经验中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组是神思和比兴,这两对范畴涉及的是创作的心理现象与创作方法。本书认为,神思的形成依赖于语言的分解—组合机制。区分了比兴的三种不同意义,即毛郑义、本义和变义,并指出兴的变义与隐喻具有同样的深层语法,都是把尚未获得表达的情感经验凝结为语言从而形成诗歌的蕴含状态。 第四组隐显和刚柔,是关于作品形态或风格的范畴。隐和秀是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和风格而不是指同一对象的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阳刚—阴柔与崇高—优美这两对范畴大致是能够对应的,但其外延又不完全重合。 第五组是通变,这组范畴综论文学的变与不变、普遍与特殊的问题。通变不仅涉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同与异、一与多、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后者是逻辑上和概念上的关系,而前者是时间上和经验上的关系。
赵建章,男,生于1969年11月,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 赵迎芳,山东社会科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管理、文化旅游及文学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30多项,参与多项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