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集》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创刊30周年而作。《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教育类专业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杂志已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编花篮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人教版《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编花篮》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表达㈩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集到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整个曲调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衬词“哪哈依呀哎”的运用,使之具有浓郁的河南梆子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曲调为七声宫调式,较多地运用前倚音,使其显得情调轻松、风趣活泼、闲适愉快。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均为三小节,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第六、七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衬词、衬句,扩大了乐句的长度,每乐句六小节,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编花篮》。
2.模仿学唱前倚音和下滑音,唱出歌曲的韵味。
3.对比演唱《茉莉花》,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用活泼的情绪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唱出民歌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在方言歌曲中激趣导人,让河南不再遥远。
师:在1000年前,有一个诗人到杭州做官,晚年回到家乡,仍念念不忘看到的美景。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你们知道,他是谁呢?
生:(异口同声)白居易。
师:今天,黄老师就带你们到白居易的家乡河南去走一走,看一看。
〔设计意图〕《编花篮》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被当作“河南民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但与杭州孩子的生活非常遥远。这次到杭州上课,我借用大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佳句,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河南的距离。
播放歌曲《河南人,中》的片段。
歌词是这样的:来到郑州包你学会一个字——中,到了河南你会想说一个词——得劲,吃到郑州烩面你说一个字——中,看了河南风景只有一个词——得劲。
方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请学生结合歌词内容说说河南方言“中”与“得劲”的含义,尝试用杭州方言翻译,请他们做歌曲接龙,准廂加入演唱“中”和“得劲”。
(设计意图〕杭州孩子的反应比较踊跃,渐渐放松了自己的心情。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可南与众不同的风情,以及河南独特的方言文化。这首歌曲巧妙地将河南方言融入其中,眨有河南的地方特色。这个环节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做了一个铺垫。
二、学唱〈编花篮〉,在歌声中体验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整体聆听,初步感受歌曲的“河南味道”。
师: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带大家在音乐中走进河南,了解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好,
我们先把课题读一读。
生:齐读《编花篮》。
师:仔细听一听范唱,听听唱了些什么?
生:编花篮,摘牡丹。
师:非常棒!两个词儿就解决了问题。大家都认为,这首歌曲非常富有河南特色,半
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当作“河南民歌”传唱着。黄老师把这歌再唱一遍.你
们来找找看,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河南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