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梳理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自清末以来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既包括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建立与演进的重要史实、各时期的学术特点、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得失的总览性阐述,又专门总结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基本概念与重要术语的形成、中国知识产权法学演进中的重大理论争议。考虑到知识产权法学特别浓重的舶来色彩,本卷最后设立专章探讨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历史意义”。本书对于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李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
第一章 清末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起步1
第一节 清末中国知识产权观念的萌芽1
一、知识产权观念在清末中国萌芽的社会背景3
二、清末中国知识产权观念的总体倾向与实际影响8
第二节 清末知识产权法学术语的生成11
一、日本法学术语的引入11
二、近代中国知识产权术语体系对外来词的取舍14
第三节 清末知识产权文献的主要形式15
一、宣扬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性著述16
二、国外知识产权著述的译作18
三、外国辞典和法条的译文20
四、有关立法与法律实施的建议21
五、民法著作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一般性论述22
六、知识产权论文与法律注释23
第四节 清末知识产权文献的历史价值27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发展32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发展的社会背景32
一、知识产权立法的发展32
二、法律实践的积累36
三、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整体发展37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主要成果40
一、与知识产权总论相关的研究成果40
二、著作权法研究的主要成果43
三、商标法研究的主要成果50
四、专利法研究的主要成果62
第三节 对民国知识产权法学的评价71
第三章 当代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总况76
第一节 当代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兴起的三股驱动力76
一、推进国家现代化转型与国情改造的需要76
二、回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更新的需要82
三、回应学术中国建设与知识理论体系化的需要8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建制化的五根支柱的形成86
一、学术新理的发舒——期刊86
二、学术智识的交换——学会87
三、学术范式的汇归——学科88
四、学术程序的传递——教材92
五、学术主体的训练——机构9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成果兴起的三阶形态95
一、法律翻译与制度移植95
二、制度诠释与知识普及97
三、学术自觉与理论自洽98
第四章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基本概念与重要术语的形成102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学核心术语的形成104
一、知识产权104
二、著作权(版权)116
三、专利134
四、商标13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术语的形成143
一、杂技艺术作品143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44
三、驰名商标147
第五章 中国知识产权法总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153
第一节 知识产权概念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155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155
二、知识产权的对象156
三、“知识产权对象”的不同归纳159
第二节 知识产权本质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177
一、知识产权的性质177
二、知识产权的特征190
第三节 知识产权地位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215
一、知识产权的正当性215
二、知识产权与民法典221
第六章 中国知识产权法分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236
第一节 知识产权对象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238
一、著作权法上的作品238
二、实用艺术作品256
三、杂技艺术作品271
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275
五、外观设计288
六、商标的本体291
第二节 知识产权内容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295
一、著作人格权295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304
三、商标权的本质315
第三节 知识产权限制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318
一、合理使用318
二、默示许可337
第四节 知识产权救济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346
一、法定赔偿346
二、惩罚性赔偿353
第七章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历史意义365
第一节 中国在知识产权法总论研究中的理论创新367
一、关于知识产权概念的理论创新368
二、关于知识产权正当性的理论创新374
三、关于知识产权确权模式的理论创新382
第二节 中国在知识产权法分论研究中的理论创新387
一、关于著作权对象的理论创新387
二、关于著作人身权的理论创新394
三、关于著作财产权的理论创新403
四、关于商标法保护的本质的理论创新414
五、关于专利制度正当性的理论创新426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创新对法学研究的启示和意义430
一、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中既有理论的应用研究盛行430
二、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创新的模式总结431
三、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创新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