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2012—2020),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近现代学术思想、海外汉学等。著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讲义》《〈庄子〉通识》《〈文苑英华〉与近世诗文思潮》等,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等,主编“中华经典通识”“佛经文学经典”“二十世纪国学丛书”等丛书。1995年始,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导 论
一 所谓“文学史”
二 “文学”的观念
三 “中国文学”
(一) 文字形式
(二) 内容旨趣
四 鸟瞰“文学史”
(一) 早期文学
(二) 中古文学
(三) 唐宋之变
(四) 近世简说
附录 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第一讲 不可重复的想象:上古神话
一 真实与想象的辩证法: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二 缀合重构的世界:古神话的条理化
三 零散的图景:中国神话之传载
第二讲 南北文化的异彩:先秦韵文
一 《诗经》:中原文化的结晶
(一) “诗三百”概况
(二) 《诗经》的艺术
二 《楚辞》:南方的歌吟
(一) “楚辞”解义
(二) “屈原”问题
(三) 屈原作品
(四) 《楚辞》的艺术
第三讲 历史与现实之反思:先秦散文
一 历史叙述与文学
(一) 《春秋》
(二) 《左传》
(三) 《国语》
(四) 《战国策》
(五) 文史之辨
二 诸子思想与文学
(一) 孔子
(二) 孟子
(三) 老子
(四) 庄子
第四讲 历史与现实之反思续:秦汉帝国的政论与史传
一 政论与子书
二 太史公的《史记》
(一) 《史记》的开创性
(二) 《史记》的文学性
三 班固的《汉书》
四 《三国志》与《后汉书》
第五讲 从质朴到华丽:秦汉帝国的文学意识
一 文学的意识
二 汉赋的鸟瞰
(一) 赋的涵义
(二) 赋的缘起
(三) 赋的背景
(四) 赋的发展
三 诗赋之消长
第六讲 从民间到文人:汉魏诗歌
一 楚风的流波
二 两汉乐府民歌
(一) 乐府的名义
(二) 乐府的类别
(三) 乐府的艺术
(四) 《孔雀东南飞》与《陌上桑》
(五) 情感的直接与强度
三 “古诗十九首”
(一) 名义与作者
(二) 人生的基本主题
(三) “意悲而远”的艺术
四 “建安风骨”
(一) 文化背景
(二) 文学变趋
(三) “三曹”
(四) “文学自觉”
第七讲 思理、景致与形式:六朝诗歌
序说 六朝诗的三大成果
一 阮籍与汉魏诗的精神走向
二 太康诗的形式与情感
三 玄言而田园、山水的趋变
(一) 玄言的时代
(二) 陶渊明:从玄理到田园诗 (附:走向田园的陶渊明)
(三) 大小谢:山水诗的理与情
四 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影响
五 齐之声律与梁之宫体
(一) 永明声律
(二) 宫廷与宫体
六 兼跨南北的庾信
附录 早期中国文学谈屑·十七则
第八讲 唐宋文学之新典范及影响——中国文学的第二个轴心时代
引言 三个“轴心时代”
(一) “轴心时代”
(二) 先秦时代
(三) 唐宋之际
(四) 近现代之际
一 中唐变化之要
(一) 外部的观照
(二) 内部的观察
二 唐宋诗之张力
(一) 宋诗:对于唐诗的趋附与逆反
(二) 金元明清诗坛:唐宋诗之消长
三 唐宋文之承传
(一) 唐宋古文运动一脉相承
(二) “唐宋”“秦汉”之争及其贯通
第九讲 断裂还是延续:近现代文学之变折
引言
一 西方文学观流行
二 现代制度与情感
(一) 作家
(二) 作品
(三) 流通
三 文学发生的场域
四 文学类型的消长
(一) 诗歌
(二) 翻译
(三) 小说
结语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