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甸》是一部散文集。散文表达了张君艳对呼兰河岸边黑土地的风情、乡俗的热爱。从《上学的路》到《出嫁的路》,再到人到中年的《异乡笔记》,作品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她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芳甸》将作者的浪漫情怀和坚实的黑土地结合起来,用清新朴素的文字表达出来,文中体现出作者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在轻轻抚摸着自己故乡的土地。
《芳甸》:
上学的路 上学的路很长,我整整走了十年。曲曲弯弯的小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那一年我七岁,一个瘦小的女孩,背着花书包,在父亲的引导下,沿着一条小路,走向三里外的陌生的学堂,去接受启蒙教育。从此,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小路帮我将幼稚变成成熟。
那条小路热闹过,也冷清过。低年级时,它是热闹的,一群男女顽童打打闹闹而过,并不觉得路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女孩子被父母停学了,男孩子也到了能干活的时候了,也不去读书了。小路渐渐冷清漫长起来。小学放学照例是要站队的,一个村一路。我们村极小,孩子们又相继辍学,后只剩下家道较为殷实的几个。每天放学是我难过的时候,我孤零零地站在几个男生的后面,承受着其他同学别样的目光,感到特别的孤独寂寞。为此,我费尽唇舌去劝几个辍学的伙伴,她们终于重新背起了书包,可不久她们又因种种原因相继离校了,我又被孤零零地剩在了那条小路上。
令人烦恼的不仅是孤单,还有男孩子的恃强凌弱。我本可以不与他们一起走,但由于胆怯,只得像尾巴一样跟在他们后面,他们发现了我对他们的依赖,人类的劣根性便蠢蠢欲动,先是当走到青纱帐深处的时候,撒腿就跑,边跑边喊“狼来了”,这一招对我不大管用,那时我瘦弱轻灵,奔跑的速度并不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有个叫杨山的和我同龄的男生,仗着他爸是村支书,鬼点子特多,从高粱地里折了两根秫秸,和另一个男生一人牵一头,横在小路中央不让我过去。我是长女,常羡慕那些有哥哥的女生,每当受欺侮,兄长就会勇敢地站出来为她们解围。我现在只能靠自己了。也不知从哪里生出的勇气,那是我童年时仅有的一次勇敢,后来常引以为自豪,上前一把夺过秫秸,到我手里后它变成了武器,着实让杨山的屁股挨了几下,一向气焰很高的杨山一下子变成了孱头,他竟然哭了。从此,此类事件再也没发生过。
令我难忘的是和杨山形成鲜明对比的我的同班同学张小平。名如其人,他长得很小,理着小平头。有一次我值日,回家时已很晚了,他自告奋勇送我,并回家取了把锄头防身(他家离学校很近)。在离村子不远处有一片谷地,有一簇谷子长得不同一般,墨绿墨绿的,比周围的谷子高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我每每走到这个地方就害怕,头皮发爹,似乎那一簇谷子长在特别的东西上。那天张小平送我,我把我的恐惧告诉了他,并坚持要他送我到过了这个地方,他听了我的话也不无紧张,加之走得急,额上尽是汗。把我送到小路尽头后,他提着比他长不少的锄头一溜烟儿跑回去了,边跑边回头看那簇谷子。我看着他矮小的身影消失在曲折的毛道里,内心充满感激,又很后悔我的自私。于是我总希望农民伯伯不要在小路的两边种高棵庄稼,如谷子、玉米、高粱等,好是种小麦、马铃薯或亚麻。小麦很早就收割了,而马铃薯和亚麻盛夏时会开出美丽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