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合理性问题,可说是在不同时代哲学家们建构的公共平台或对话语境中,所生发出来的一个最为根本的认识论问题。具有不同立场与倾向的哲学家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探究与争论,丰富并扩展了知识、信念以及合理性等思想观念的内容。本书稿以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为基础,以知识和信念的区分为视角,对围绕着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而在不同学者之间展开的对话与争论,进行历史性的概括、归类与分析,以期在现当代的处境中对信念是否具有理性的以及证据的合理性意义,有着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本书对这些争论和对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主义、证据主义以及社会、文化、语言和心理等层面的批判,扩展或修正了的基础主义原则的解释,情感、意志和道德等因素的说明,语言游戏、思维框架和符号理论等广义意义理论的阐释。本书所涉及的信念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合理性问题最早生发于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讨论中;本书对这一历史渊源作了简要的追溯,并对“理性”、“信念”、“合理性”以及知识、意见、证据主义、基础主义等概念的含义,做了基本的界定与分析。
翟志宏,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有《阿奎那自然神学思想研究》、《哲学、宗教与文化》和《托马斯难题:知识、信念与合理性》等专著,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转载;主持或参与了有关中世纪哲学文献、托马斯·阿奎那与中世纪哲学、现代宗教哲学问题和中国现代宗教学术思想史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负责人)等国家和教育部多项理论课题的研究。长期从事“中世纪哲学史”、“宗教学概论”和“宗教哲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