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煮《道德经》”系列是作家雪漠阐释老子《道德经》的文化专著。2017年《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壹辑》和2018年《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贰辑》出版后,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今年继续推出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叁辑》是此系列的第三部力作,同样精彩,必将再掀阅读热潮!雪漠对《道德经》的阐释在深入解读老子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注重打通传统儒释道文化的一些关窍,同时不滞于章句字词的释文解疑,以深入浅出、晓畅易懂的风格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此次推出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叁辑》延续了“雪煮《道德经》”系列一贯的论述方式,力图在东方哲学的框架内解决现代人的困惑与热恼,并在注解中着力强调经典的学以致用,满足当代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在展现古代中国智慧的同时,希冀以《道德经》五千言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更多的知行智慧。
雪漠解读《道德经》
融会儒释道传统
延续接地气解读
一花一叶
皆寓妙道
第壹辑和第贰辑出版后掀阅读热潮
以现代阐释
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序文化的变与不变
雪漠
从2016年2月开始讲解《道德经》,到2020年5月讲完第八十一章,《道德经》的五千言,我讲了将近四年半。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系列,也许会有一百多万字,比《佛陀的智慧》还要庞大。
有时,我也会追问自己,花这么大的力气讲解《道德经》、修订《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系列,到底值不值得?有多少人有耐性看完这么厚重的一套书,而不会“望洋兴叹”呢?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完《佛陀的智慧》《大师的秘密》和《娑萨朗》,但我还是把它们写了出来。日后,我也会继续讲下去,继续写下去。因为,中华文明史上实在有太多宝贝,它们所承载的智慧,无论对当下还是后世,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但直到现在,它们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几乎跟当下人的生活脱节了。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关注它们,但学者对它们的挖掘,往往侧重于学术层面,对于它们的实践性和当下性,学者的研究一般不会很深。当然,他们会在哲学层面受到影响,但中国文化最宝贵的并不是哲学,如果单纯从哲学入手学习中国文化,就很难真正地窥其堂奥。因为,中国文化的哲学是跟方法论紧密结合的,它更多的是在表述实践之后进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从凡夫升华为智者后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话题,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人在实现生命升华后的真实生命状态。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得道者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于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它不但能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也能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也就是说,它能从最根本的层面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回答人们的疑问,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怎么待人处世,怎么处理家庭关系,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养生,怎么面对死亡,怎么消解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等。对这些问题,儒释道等文化有各自的说法和侧重点,其中,儒家文化更注重经世致用,佛道文化则更加注重大道的本体,这也是佛道文化所独有的文化基因,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对佛道文化经典的解读,也必然具有这个特点,假如不具备这个特点,不注重大道本体,就说明解读者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佛道文化,其解读,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佛道文化。这是佛道文化的根本。
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在变,因为时代人心一直在变,如果不想与时代脱节,不想远离当下的人心,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态和相关表述就必须随之改变。一些文化的传承者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始终食古不化,即使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也不改初衷,于是,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就渐渐淡出时代的舞台,淡出世界的舞台,被历史尘封。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就是这样消失的,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
早年的印度文化总是淡化时间概念,像佛经中老说“一时”,比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等,始终不给出具体的时间,就是因为印度传统文化不在乎具体时间。我们的学者总说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多少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用时间和朝代等概念构建起来的,但印度人心里没有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文化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变的。所以,印度几千年前怎么样,几千年后可能大体上还是那样,很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种姓制度。从两千多年前的婆罗门教时期开始,种姓制度就在印度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印度人一直被分为五个等级:第一是婆罗门;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舍;第四是首陀罗;第五是达利特,这类人也叫“不可接触者”,是印度地位最低贱,生活最悲惨,命运最不可能得到改变的一个群体,据说有上亿人。虽然这个制度早就被法律给废除了,但很多人的观念并没有改变,就像很多印度人仍然歧视女性,印度女性的命运仍然很悲惨一样,种姓观念早已是印度人血液里的东西,即使受到抨击,也很难改变。
中国文化不是这样,每逢时代改变,人心改变,或吸纳了新的营养,中国文化就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或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佛教文化的出现,就源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所以,中国佛教文化虽然有着印度佛教文化的基因,却跟印度佛教文化不一样,印度佛教文化更像是它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芽开花,最后结出的果实,就是中国佛教文化。这个果实跟种子有关系,却又是独立于种子的另一个生命变种,因为它同时还承载着土壤赋予它的很多信息。所有文化传入中国之后,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文化。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土壤有一种了不起的包容性,它可以接纳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出自己独有的文化果实。这种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印度佛教文化早已在本土消亡,而中国佛教文化却能在中国大地上传承至今,就归功于这种独特的基因。
因为这种基因的存在,中国文化总会吸纳时代的营养,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形态——当然,这种形态也跟表述它的人有关。比如,道家文化在我的读者心中的呈现,肯定跟我对《道德经》的解读有关系,因为他们是从我这里了解道家文化,了解老子和《道德经》的。我的表述一定能传达道家文化的精髓,因为我不但是佛道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佛道文化的实践者,我对佛道文化所有的表述,都是建立在二三十年的实践基础上的真实体悟,这是我跟很多学者不一样的地方。而且,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不喜欢用艰深的语言去写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跟读者聊天,所以,我的表述一定是通俗易懂的。在我看来,传播文化就要打碎一切的沟通障碍,尤其是语言上的障碍。这也是佛陀之所以不让比丘们用梵文传法,规定他们一定要用巴利文传法的原因。这个时代人们很忙,我们实在没必要在语言上建立门槛,让一些读者因为不熟悉语言,而放弃一种充满了智慧的文化。
2019年10月1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我跟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有过一次对话。顾彬先生认为,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道德经》的传播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帝王传播,《道德经》是帝王之学;第二个阶段是贵族传播,《道德经》成为贵族们的偏爱;第三个阶段是学者传播,《道德经》成为各代学者研究的对象,多训诂考据;第四个阶段是大众传播,以雪漠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为代表,《道德经》开始跟大众的日常生活建立了联系。顾彬先生说,雪漠不光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
看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系列的朋友都知道,我对《道德经》的解读与一般学者不一样,一般学者更关注字面的意思,我却更注重老子的本体智慧。因此,我虽然也会解释字面意思,但很简短,不会像别人那样长篇大论地说。我的长篇大论,往往只会用来讲那些隐在文字背后的话,也就是老子当年想说却没有直接说出的话,以及历史对老子智慧的印证和老子智慧的当代妙用。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老子想通过这些文字传达什么信息,《道德经》为什么能流传千年,它对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定要明白,读老子的书是为了学习老子的智慧和行为,如果读了半天,只知道字面意思,对智慧层面的内容却不知所云,或不能妙用,读老子的书就没有意义了——当然,学习任何文化都是这样,都必须把它的精髓变成自己的生命程序,让它对生命产生作用,否则学习的意义就不大了,学了也会忘掉,就像忘掉上学时背下的那些数学公式一样。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电脑,不同的文化就是让电脑发挥作用的程序,有些程序是系统程序,对电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程序是辅助程序,丰富电脑的妙用,它们都很重要。过多的程序容易让系统崩溃、电脑死机,但如果连系统程序都没有安装好,一开机就蓝屏,进入不了系统,那么电脑也没用了。有些电脑甚至安装了很多病毒程序,一运行就会自动删除和污染健康的程序,破坏有用的文件,把整台电脑——甚至整个网络里所有的电脑——弄得无法正常运作,这样就更糟糕了。所以,我们在学习《道德经》之前,要弄清楚老子编的这套程序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安装它,然后好好地用它,让它作用于我们的生命。
在众多的中国文化经典中,《道德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因为它既重道又重术,并且在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因此,中国的历代帝王都很重视《道德经》,把它当成了必读之书,不但自己学习,也要求太子学习。从一些帝王的治国方针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老子智慧的影子,如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等。但更多的帝王,在乎的也许是老子的谋略,而不是无为而治的智慧。虽然老子的谋略也很厉害,但这部分内容需要大道智慧的支撑,如果没有大道智慧的支撑,是很难合道的,对这些谋略的理解和运用就会流于浮浅,不能得其精髓,这也是大部分皇帝即便学了《道德经》,也没有实现大治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智慧的时候,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大道的本体智慧,以及能够承载大道本体智慧的行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德。而这两方面内容,正是整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系列的重点。
在本书中,我依然会将这一重点贯彻到底,但本书还有另外一个重点——中华无死智慧。中国人向往永恒和不朽。无死智慧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具有价值的内容,也是中华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了把这部分内容讲透,我几乎用去了本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我不但讲解了《道德经》中蕴藏的无死智慧,也讲解了佛家的无死智慧,以及《西游记》中暗藏的无死智慧,等等。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西游记》并不单纯是一本小说,书中谈到的一些内容,其实隐藏着秘密,但很多从电视剧里了解《西游记》的人,都会错过这部分宝贵的信息。所以,中国文化经典中不缺宝贝,缺的是能够发现和解读的人。这也是我写了这么多书,讲了这么多课,却仍在写书和讲课的原因。在这里,我暂且不谈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正文部分,进行阅读。
希望我的讲解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扇窗,点亮一盏灯,让曾经不了解它的人能发现它的存在,也希望读者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启迪。如果不但如此,大家还能依照书中的方法去做,或是以书中方法为契机,进入实践之门,那么我的书就更是没有白写了。
在此,祝福每一位读者,愿大家都能读得开心,有所收获,福慧双赢!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五次获敦煌文艺奖。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雪漠诗说老子》《爱不落下》《山神的箭堆》《凉州词》《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等;西部文化系列:《雪漠智慧课程》《空空之外》《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雪煮《道德经》”系列等。
1著名作家雪漠解读《道德经》
2系列作品之三,解读《道德经》第43章至第50章
3作家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获冯牧文学奖等
4妙解老子,颇接地气
5东方哲学智慧,学以致用的经典
6古为今用,鉴往知来
7融会儒释道传统,启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