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名家唐浩明的代表作。小说从曾国藩母丧丁忧,却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受命创办“湘军”写起,到他平灭起义,受封侯爵、两江总督,再到他剿捻失利、处理天津教案遭骂,以及他发起洋务运动的经历,精彩描述了他波澜壮阔、亦荣亦辱的一生。也对晚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天下纷乱的情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从思想上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而富有见解的剖析。
千万册销量级历史小说名著。 唐浩明新修足本,亲写10万字评点。 增为四册,独此一版。 本书排名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选的“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第3位。 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 倍具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版本。 政要巨商学者名流都在读。 入选《亚洲周刊》中文小说百强榜。
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人,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高级编审。以《曾国藩》一书蜚声海内外,获奖无数,出版国际国内各种版本十余种,总销量上千万。后又推出长篇小说《张之洞》《杨度》等,屡受好评。
目录第一章 三辞江督一 彭玉麟焦山还愿二 慧明法师的启示三 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四 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订下功课表五 炮声为北征大壮行色,却惊死统帅唯一的小外孙六 国宝被陈国瑞抢去七 软硬兼施制服骄兵悍将八 把捻战胜负押在河防之策上九 叩谒嘉祥宗圣祖庙十 武昌城里,巡抚和总督大开内战十一 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第二章 名毁津门一 灵谷寺内,曾国藩传授古文秘诀二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贾府三 初次陛见太后皇上,曾国藩大失所望四 终生荣耀到达极点的一天五 火烧望海楼教堂六 给儿子留下遗嘱七 轿队被拦在天津城外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恕不能奉陪九 关帝庙忽然闹起鬼来十 委曲求全十一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十二 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第三章 马案疑云一 慈禧太后对马案的态度微妙二 张文祥校场刺马三 江宁市民嘴里的马案离奇古怪四 曾国藩审张文祥,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五 张文祥招供六 马案又起迷雾第四章 东下巡视一 水师守备栽在扬州媒婆的手里二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送来一件时髦礼物三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四 一个划时代的建议第五章 黑雨滂沱一 欧阳夫人择婿的标准与丈夫不同二 一个苦甜参半的怪梦三 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四 艺篁馆里,曾国藩纵论天下人物五 曾国荃他乡遇旧部六 前湘军哨长与前太平军师帅成了异姓兄弟七 康福隐居东梁山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九 最后一局围棋十 不信书,信运气十一 陈广敷三见曾国藩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
三 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 回到江宁后,曾国藩和彭玉麟、黄翼升、李朝斌等人进一步商量长江水师的永久保留问题。曾国藩的最大顾虑是:将团练改为经制之师,这是没有先例的事,不知朝廷能否同意。芥航法师的所谓“以老衲冷眼观之”的话,毕竟只是他的看法,是不是朝廷的意思,实在显得很玄虚。黄翼升、李朝斌说,不管怎样,先上个折子再说。彭玉麟思考良久,说出一套完整的设想来:“团练改为经制之师,没有前例可援,若是陆军,此事万万不可提,但现在是水师,却可望获得准许。一则朝廷鉴于从宣宗爷开始,海疆屡受夷人侵凌,需要建一支海防水师。二则长江水师组建十余年,有一个现成的规模,有良好的西洋装备,最有改为海防水师的条件。三则这些年长江水师的名声毕竟比陆军要好些,朝廷对它的猜忌少。” 由长江水师分统出身后任淮扬水师、太湖水师统领的黄翼升、李朝斌完全赞同彭玉麟的分析。黄翼升说:“这么好的一支水师队伍,想必朝廷也舍不得把它长期当团练看待。” 李朝斌说:“把长江水师改为海防水师,真的让朝廷捡了大便宜。” 曾国藩想:雪琴前两条有道理,至于第三条,那是出于他的偏爱,长江水师的名声比吉字营、霆字营也好不了多少。便笑着说:“依雪琴看来,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是有十成把握咯!” 彭玉麟说:“十成把握说不上,五成可以打包票。” 黄翼升说:“不只五成,少说也有八成。” 曾国藩摇摇头说:“八成?我看未必有,还是雪琴估计得稳当,大概五成左右。” 彭玉麟说:“不再走别的途径,便只有五成把握;若再走一条路,就有可能达到八成。” “再走哪条路?”李朝斌急着问。 “有一个人,向来支持涤丈和湘军,找他,一定行。”彭玉麟慢悠悠地说。 “哪一个?”李朝斌脱口问道。 黄翼升说:“你是说找武英殿大学士贾桢?” 曾国藩心里明白,但不作声。 “找恭王。”彭玉麟自己回答了。“恭王东山再起,虽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但仍是军机处领班大臣。这说明太后对他既有隔阂,但又不能缺少。湘军能建大功,一向仰仗恭王的鼎力支持;且恭王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倍感国势柔弱的耻辱,多次提出要建海军、办工厂,徐图自强。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将长江水师改为国家的海防之师。” “雪琴,你刚才说恭王和太后仍有隔阂,何况又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这样一件大事,太后会让他一人做主吗?”曾国藩问。 “是的,我为此想了很久。”彭玉麟说,“恭王经前次挫折,处事的顾虑会多一些,很可能不会一人独自决定。我有一个替恭王着想的主意:请恭王对太后说,长江水师改经制之师,是一件很大的事,可援朝廷处理大事的旧章,由军机处发文征求各省总督意见,然后再作决定。” “假若各省总督意见不一怎么办,岂不反而误了大事?”黄翼升说。 彭玉麟笑着说:“昌歧顾虑得有道理,但没有具体分析。两江之外的其他七省总督,我都一一作了揣测。直隶总督刘长佑出于我们湘军,有利于湘军的事,他决不会反对。陕甘的杨岳斌就更不用说了,两广的毛鸿宾是涤丈的同年,云贵的劳崇光,我们湖南的乡贤、涤丈的老友,四川的骆秉章,多年来为长江水师筹过上百万两饷银,他们三个都不会反对,稍有点麻烦的是湖广的官文和闽浙的左宗棠。” 这的确是两个关键人物。大家都注意听彭玉麟的分析:“官文这个人很复杂。他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他是个聪明人。据涤丈说,他上次来江宁,背地里行陷害,表面上对涤丈恭敬,还要说湘军的好话。此人的特点是贪名贪利,无定识,无风骨,你给他点好处,他就会站在你这边。我想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干脆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他官文做,我们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 曾国藩想起他创办湘勇以来,便一贯采取推出一个满人来领头的做法,对彭玉麟此计甚为赞许:“雪琴,你的这个办法很高明。” 彭玉麟快活地笑道:“这是向您老学来的。” 李朝斌说:“官文那家伙对水师狗屁不通,弟兄们哪里会服他!” 黄翼升说:“你不要急,他只是挂个空衔的。” 李朝斌说:“万一他要乱干涉呢?” 彭玉麟说:“他这个人聪明就聪明在这里。知道自己不懂水师,只要有这个空名他就高兴了,不会具体插手的。他岂止不懂水师,陆军他也不懂,钱粮刑谷他样样不懂,但他偏偏就当了十多年的湖广总督,还升了大学士。你说他是草包?他的聪明之处,恰恰表现在他什么都不管,只管吃喝玩乐、图享受、讨姨太太。凡他挂名的职分内,有了功劳,他是头一份;出了差错,都是具体办事人的。这正是官文做官的诀窍。” 一番话说得这样的一针见血,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至于左季高,以他的脾性,很可能会反对此举。不过,左季高毕竟不是官文之流。他识大局,有远见,懂得建海防水师的重要性。我想,只要跟他说清楚,他也不会盲目反对的。万一他硬要说我们是私心,也不怕,大家都同意,他一人的力量究竟有限。” “雪琴的想法很好,不过,这个折子我不能上。我提出裁撤湘军,还说一个人都可不留,现在又说要把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难以自圆其说,还是请雪琴给太后、皇上上个折子。”曾国藩望着彭玉麟说,“你看如何?” “好,我直接向太后奏请。”彭玉麟答得很痛快。 “恭王府那里最好派一个人去为好,有些话不便明写。”隔一会儿,曾国藩又想起一件事。他脑子里浮现当年派康福进京的往事,叹息康福已死,身边缺少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大人,可以派薛福成去。”黄翼升说,“这个人聪明灵活,兄长又是专给王公大臣看病的名医,派他去最合适。 ” 是的,薛福成是个合适的人选,他虽然缺少康福的武功,但在京师,靠着兄长的特殊身份,他又比当年康福有利得多。 “左季高那里是写信,还是派人去?”曾国藩自言自语道,那神态看似颇有点为难。 “左季高目前正在杭州,我自己去走一趟。”彭玉麟自告奋勇,“好几年没见面了,我还蛮想他哩!” “太好了!其他几位总督那里,就由我写信。长江水师的事有雪琴料理,真比我强多了。”曾国藩放下心来,他佩服彭玉麟的经纬之才,又感激他的仗义之情。彭玉麟亲自为长江水师的改制写了一份折子。先简述长江水师自组建到壮大的过程,历数它十多年来的重大战功;然后转笔写自道光中叶以来海疆不宁,屡遭侵袭的惨痛历史,从中得出建立强大海防之师的重要性;继则写长江水师组织严密,将才众多,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已初具海军规模;最后讲自己本拟终老退省庵,现在决心为建设大清王朝自己的海军不辞辛苦,再度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篇奏折立论光明磊落,无懈可击,洋溢着为国远虑、为君分忧的耿耿志士忠心,全无半点要保存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的私心杂念。曾国藩看后击节赞叹。他觉得这篇奏折是如此的卓尔不群,简直为自己所有的奏章所不可及。有这样一份折子奏上去,谁还能有理由阻止长江水师的改制呢?他对着奏章沉吟良久,始终不能从两种推测中把握一种:究竟是彭玉麟聪明绝顶,善于以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自己的私人目的呢,还是他的确胸中充塞着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至情所激而发为至文呢?不过,有一点是曾国藩最后所确认的,那就是无论是出于前者还是出于后者,他都自叹不如! 曾国藩由彭玉麟这篇奏疏得到启发:如果将道光中叶以来,洋人与我们海上接仗的历史如实地排列出来,把它作为这个奏疏的附件的话,它将会以惨重的教训使阅读此奏者,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而不得不从心里赞同长江水师的改制。 两江总督幕府有的是这方面的人才,以汪士铎为首的编纂处立即组成。他们苦干了七日七夜,终于编成一篇四万字的《华夷海战三十年大事记》,并誊抄两份。一份存底,一份连同彭玉麟的奏疏,由薛福成亲自送到北京恭王府。 果然如曾、彭所料,这篇奏疏连同附件引起了恭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高度重视,连两宫太后也为之动容。恭王建议,为慎重起见,命军机处将彭奏和《大事记》一并发给直隶、陕甘、四川、闽浙、湖广、两广、云贵各省总督,要他们就此事各抒己见。这时,彭玉麟也亲赴杭州游说左宗棠。出乎彭玉麟的意料,左宗棠听完他的陈述后立即表态:完全赞成长江水师改编为朝廷的经制之师。至于建海军一事,左宗棠劝彭玉麟不必着急。第一步要借此良机将长江水师整顿好,把不称职者尽行汰去,宁缺毋滥。第二步再做好长江两岸的巡守,保卫内河商船、民船的航行,并认真训练人才。第三步则以狼山镇为基地,筹备外海水师,保卫海疆、抵御外寇。现在先行第一步。并说他将以此复奏军机处。彭玉麟为左宗棠光风霁月般的胸襟所感动,临别时紧握老朋友的手说:“今后长江水师的整顿、建制等方面,还请你多多指导。”左宗棠当仁不让地点头应允。 【唐浩明评点:晚清时期的中央政府的确腐败无能、弊政百端,但有一点却值得称道,即遇到国内外的重大事情时,会广为征集地方文武大员的意见,而且也不完全是形式,有时来自地方的意见也能起决定作用。如慈禧打算废光绪而立他人,对这样的大事,她也曾发密旨征求几个握有实权的总督的意见。据说两江总督刘坤一坚决反对,他的“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两句话,对慈禧最终打消废立念头起了关键的作用。当然,晚清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开明,更不是有什么民主意识,而是因为军兴之后地方力量的迅速膨胀,其实力迫使朝廷不得不对他们假以辞色。但不管怎样,集思广益总比独断专行强。参与朝廷决策的地方大员,通常是各省的总督、巡抚以及将军、都统等。】 官文也给曾国藩、彭玉麟来了信,说我大清王朝早就应该建海军了,长江水师已是海军雏形,理应改为经制之师,永远存在下去。又说自己于水师不懂,假若今后真的兼了海军统领,那是无比荣幸的事,还请曾、彭多多辅佐,共创伟业。曾国藩、彭玉麟阅后,会心一笑。 杨岳斌接到军机处的咨文后十分激动,连夜命幕僚起草,以最坚定的态度支持此事。并说它将是我中国千古未有之大事,必会使宣宗爷、先帝含笑于九泉。又说自己宁可不当陕甘总督,愿去改制后的水师充当一个偏裨将校。刘长佑、骆秉章、毛鸿宾都明确表示赞成此事。只有年迈的劳崇光态度比较含糊,既表示同意,又说要慎重,读完全篇,也不知他究竟是赞成还是不赞成。不过,劳崇光在七位总督中的地位,只与毛鸿宾相上下,都是属于没有战功一类的,远不如左、杨、官、刘、骆,何况他也没有明白反对。长江水师改为经制之师,就这样顺顺当当地通过了。皇太后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筹建海军一事暂缓,先把水师整顿好,以巡守长江为主要职务。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朝廷任命彭玉麟为统领,并没有官文的名字,那个好名的大学士空喜了一场。 彭玉麟日夜与黄翼升、李朝斌等人计议,拟出了一个章程:统领之下设提督两员,由黄、李分任;建岳州、汉阳、湖口、瓜洲、狼山五镇,设总兵五人;立营二十四个,战船七百七十四号,营官二十四员,哨官七百七十四员,兵士一万二千人。鉴于水师中受赏大衔的很多,而实际营哨官只有八百来名,僧多粥少,不够分配,彭玉麟又想出一个点子:以大衔借补小缺。按衔高低排,同衔的按资历排。这样排下去,许多衔位高达参将、游击的,也只能当千总、把总。虽略觉委屈,他们也乐意。衔是空的,职务才是实的,千总、把总虽低,总比那些有衔无职的要强多了。长江水师原有二万人,彭玉麟对这支人马作了整顿。没有战功的、疲沓的、走私的、吸食鸦片的、有结党嫌疑的,统统予以裁撤。长江水师开始有了新气象。曾国藩对彭玉麟的整顿完全放心,他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吏治上。 他素来服膺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观点,认为正人心、厚风俗、扭转世风要比破长毛下金陵更难,而世风的好坏主要系于当政者。最高当政者以自己的人格和才能为表率,默运于渊深微漠之中,慢慢地引起身边人效法,再向全国各级官吏推广,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凭着这股势力,人心可正派,风俗可淳厚。因而,他自己尽量做到以身作则,试图以此来感染身边的幕僚们,把他们培养成好的种子,撒到两江三省去,影响各府州县的官吏,从而逐渐把两江的风气扭转过来。为达此目的,他自己办事比先前更加勤勉。州县凡命案都要由他最后裁决,又经常派幕僚们下去查访吏治民情。继裕祺之后,又革掉了几个民愤很大的贪官,代之以幕僚中德才兼备者。 这时容闳从海外回来,大批从英美购来的机器母机也运到吴淞口。曾国藩大力表彰了容闳的忠心和才干,并安排他和杨国栋、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人,在上海筹办机器制造总局,把安庆内军械所的大部分机器迁过去,小部分留下,作为上海总局的分局。 皇上念及功臣,特为降旨,为曾国藩的一等侯之上褒加“毅勇”二字,曾国荃的一等伯之上褒加“威毅”二字,李鸿章的一等伯之上褒加“肃毅”二字。曾国藩心中欢喜。 正当曾国藩为两江的振兴而努力的时候,清军与捻军交战的前线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这个消息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逼迫他不得不重上战场,最终使他由一个胜利者变为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