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用书:中医学概论》的编写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诊疗基本技能两个方面。全书分为十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中医学正常人体观,疾病观等;诊疗基本技能方面包括,诊察技术,治疗原则与治法,中药、方剂等。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需求,坚持少而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确保充分阐明中医学基本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取舍和重点突出,在最后一章介绍了内服、外用的伤科常用方药。另外,在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中又引入了相关的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后附有方剂索引及参考文献,以资查阅。
本教材由首都体育学院周军教授任主编,成都体育学院熊若虹教授任副主编,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人民体育出版社等单位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用书:中医学概论》的编写、出版工作给与了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用书:中医学概论》编写过程中,马丽华、焦波、李蕊等同志在资料整理、文字录入、勘误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教材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套规范的、系统的教材建立,标志着一个专业发展的成熟。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1990年建立至今,已有17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本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不少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相继建立了该专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尽快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的系列教材,是众多专家的强烈呼声,是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学生所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我们对教材编写的原则、纲目进行了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及多次集体讨论后,编写了这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材《中医学概论》。
本教材的编写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诊疗基本技能两个方面。全书分为十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中医学正常人体观,疾病观等;诊疗基本技能方面包括,诊察技术,治疗原则与治法,中药、方剂等。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需求,坚持少而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确保充分阐明中医学基本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取舍和重点突出,在最后一章介绍了内服、外用的伤科常用方药。另外,在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中又引入了相关的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后附有方剂索引及参考文献,以资查阅。
本教材由首都体育学院周军教授任主编,成都体育学院熊若虹教授任副主编,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人民体育出版社等单位对本书的编写、出版工作给与了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编写过程中,马丽华、焦波、李蕊等同志在资料整理、文字录入、勘误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教材编写是一件科学严谨且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要求编写者具有相应的学识和文字表述水平,而且还必须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经过我们的努力,本教材虽得以成文付梓,但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中医学的保健养生实践
四、中医学治疗方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一、中医学的哲学认知与思维方法
二、中医学的基本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中医学的各种应用知识与技能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经络学说
一、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三、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四节 体质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分类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四、体内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第二节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第五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舌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袁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三因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第八章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桂枝
防风
荆芥
羌活
细辛
麻黄
二、辛凉解表药
柴胡
薄荷
葛根
菊花
桑叶
第三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二、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白头翁
……
第九章 方剂基本知识
第十章 伤科常用方药
附录:方剂索引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千百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养生保健和医疗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药学仍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奠定了它在世界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备受广大人民所欢迎。随着科学技术更加深入地发展,中医药学的价值与优势越来越充分地得以展现,它必将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着,他们凭借一些敲打的简陋石器和原始群的活动,在与自然界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求得了生存,并逐步积累了最初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医药卫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火不仅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能力,尤其是使人类由生食改变为熟食的生活方式,大大缩短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减少了肠胃病的发生。《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低下,条件极差。为了生存,人兽搏斗、氏族部落间的争战经常发生,再加上恶劣自然环境,外伤、风湿性疾病、关节之风寒湿痹等成为原始社会人们的常见病。对此,先民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产生了抵御伤害的办法和措施。发生外伤,人们用泥土、野草、树叶和树皮等敷裹伤口,后来人们逐渐地发现了一些适合于敷治外伤的外用药。对于风寒湿疾病,人们创用舞蹈运动用以预防和治疗,其中有些舞蹈就逐渐发展成导引疗法。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